2017年武汉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812专业基础课之西方音乐通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乐剧
【答案】德国作曲家瓦格纳革新后的歌剧种类。他认为这种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统一体,体现了“整体艺术”的观念。他主张“乐剧”取材于神话,音乐连续发展,以“主导动机”贯穿发
,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反映出乐剧的全部观念。 展音乐主题,人声演唱近似“诵唱”
2. 雅那切克
【答案】捷克作曲家。生于摩拉维亚,是民歌的热情收集者,最初以《摩拉维亚民歌集》闻名,而其国际声誉主要系于歌剧,包括《耶奴法》、《卡佳·卡巴诺娃》、《死屋手记》,其他代表作品还有交响诗《塔拉斯·布尔巴》、钢琴曲《在簇叶丛生的小径上》。
3. 《英雄交响曲》
【答案】贝多芬创作的第三交响曲,原题献给拿破仑,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促使作曲家为此曲重新命名。交响曲四乐章统一构思,确立了交响曲中史无前例的英雄性构思,第一乐章描写英雄在战斗中成长,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亦是贝多芬的独创,第三乐章为谐谑曲,第四乐章是凯旋进行曲式的终曲。全曲宏伟壮阔,是交响曲历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4. 《黑桃皇后》
【答案】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三幕歌剧,由作曲家之弟莫杰斯特根据普希金的小说撰台本,剧情为:青年军官赫尔曼与莉莎相爱,赫尔曼为获取赌牌必赢的秘诀,将莉莎的祖母老伯爵夫人吓死,伯爵夫人的鬼魂示以他赢牌的秘诀,令他倾其所有押牌,最终一败涂地在“黑桃皇后”上,赫尔曼绝望而死。歌剧严谨填密,主题贯穿发展的交响化手法娴熟,并运用了大量俄罗斯音乐素材,有较强的吸引力。
5. 《一个华沙幸存者》
【答案】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作的康塔塔,为叙事者、男声合唱和管弦乐队而作,通过一个在华沙集中营幸存的犹太人的叙述,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暴行,作品主要用英语讲述,穿插有德语的叫喊声和希伯来语的合唱。作品由作曲家自撰歌词,用十二音技法写作,表达了作曲家对反法西斯斗争的信念。
6. 无词歌
【答案】按照歌曲体裁风格写作的小型器乐曲,常由歌唱性旋律和音型化伴奏织体组成,由
门德尔松创立。他写有49首无词歌,有些带有标题,如“威尼斯船歌”“春之歌”“纺织歌”等。
7. 《大地之歌》
【答案】马勒创作的交响声乐套曲,共6个乐章,采用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的《悲歌行》《春日醉起言志》和《送别》等诗歌为歌词,表达了作曲家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生意义的探求。
8. C.P.E. 巴赫
【答案】古典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和羽管键琴家,J.S. 巴赫的次子。主要创作交响曲和键盘作
,他的作品精致洗练、趣味高雅,品,奏鸣曲有200多首,如《普鲁士奏鸣曲》、《沃尔滕堡奏鸣曲》
脱离了纯对位写作的旧有风格,发展了主调音乐的新风格,乐章间的调性对比和形象对比处理日趋成熟,并发展了奏鸣曲的戏剧性因素,是古典钢琴奏鸣曲的重要奠基者。
二、简答题
9. “巴罗克”一词的含义及时间划分。
【答案】(1)含义:
巴罗克(baroque ,又译: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文,意为不规则的珍珠。人们曾用该词来形容17、18世纪建筑物中装饰性的风格,后来巴罗克一词随着时间变化,成为一个时代风格的代名词。在艺术史上,巴罗克风格是指17、18世纪一种华丽的建筑风格,表现为精密的雕刻、弯曲的线条和夸大的装饰,这种风格明显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平衡风格形成对比。
(2)时间:
音乐史中通常将1600~1750年这一百五十年的历史称为巴罗克时期。即从第一部歌剧诞生开始到巴赫去世为止。
10.英国的假面剧和早期歌剧的发展。
【答案】(1)假面剧的简况:
假面剧因演出时戴假面具而得名,其形式为歌唱、说白、舞蹈、合唱、器乐和朗诵调等,舞蹈是剧中最重要的成分,其次是布景,最后才是脚本与音乐,剧情常用对白形式。假面剧流行于16世纪的英国,是宫廷内一种娱乐性的话剧,题材多具神秘性和寓言性。1656年类似于意大利歌剧的戏剧才在英国产生,英国歌剧作品不多,大多参照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而作。
(2)普赛尔及早期歌剧的特点:
,它是1656年由五位作曲家共同谱曲完成的,英国的第一部歌剧通常被认为是《围攻罗斯特》
其中的对话完全写成宣叙调式的段落,但是音乐部分已经遗失,仅留下脚本。我们至今还能看到两部英国早期的歌剧,一部是布鲁(John Blow, 1649~1708)于1684年作的《维纳斯和阿多尼斯》
,另一部是普赛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于1689年创作的《迪多与伊(Venus and Adonis)
,这两部歌剧都受到法国和意大利歌剧的影响。真正使英国歌剧具有本尼阿斯》(Didoand Aeneas)
民族特征的是普赛尔,他的歌剧有以下特征:
①在声乐方面与意大利歌剧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但用英语演唱。
②在器乐方面和法国歌剧有相通之处,用通奏低音形式,但旋律与英国的民歌紧密相连,没有炫人耳目的华丽音响,音乐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11.简述贝尔格及其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贝尔格(A.Berg , 1885~1935,奥地利作曲家、十二音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一战时从军,战后创作了著名歌剧《沃采克》;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他的作品遭到禁演,从而失去了经济来源。他的一生作品不多,但成就突出,和老师勋伯格一样,其创作经历了由晚期浪漫主义向无调性音乐,继而向十二音音乐风格的转变。
(2)代表作品:
歌剧:《沃采克》《露露》(未完成)。
管弦乐:《抒情组曲》《小提琴协奏曲》。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
(3)艺术成就:
①对十二音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与勋伯格、韦伯恩同为十二音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三人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②歌剧《沃切克》《露露》以及以安魂曲形式悼念曼侬之死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十二音音乐的经典作品,也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作。其中《沃采克》结合运用古典结构和无调性手法,获得与调性音乐同样的撼人效果,创造了当时大型严肃歌剧上演次数的最高纪录,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
③他的十二音音乐常常显示出与传统音乐的一些因素相结合的特点,和传统音乐一样易于理解,激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他是十二音音乐作曲家中最受公众赞誉的一位,其作品《抒情组曲》亦是十二音音乐的典范之作。
12.简述意大利牧歌的发展。
【答案】(1)兴起与发展:
牧歌(madrigal )大约产生在1530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多声部世俗音乐体裁。它最初只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娱乐而作,歌词的文学性很高,内容常常描写爱情或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演形式一般为三四个声部的合唱,表演范围局限在小场合,如家庭聚会等。
16世纪下半叶,牧歌创作进入繁荣时期,它在玛林秋、杰苏阿尔多等人的手中渐趋成熟,17世纪初在蒙特威尔第的影响下发展到顶峰,成为教堂音乐之外最重要的音乐体载。它常以世俗爱情、讽刺寓言为内容,表现手法丰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复调对位形式转为主调音乐形式,合唱通常为五六个声部,有时还会加入独唱; 牧歌发展到后期时运用了戏剧的手法,这使得当时的音乐渐渐接近人文主义者理想的古希腊式音乐。之后,意大利牧歌又在英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