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财经大学保险学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风险
【答案】风险是指引致损失的事件发生的一种可能性,是可以被感知和认识的客观存在:①风险的这种定义强调的是“损失的事件”的存在。②定义中的“事件”并非特指“不幸事件”。因为风险不仅与损失相联系,而且与盈利相联系。③定义中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在含义上有一定的区别。可能性指客观的存在,不确定性仅仅是风险的特征之一,并不包括风险的全部。风险具有客观性、损害性、不确定性、可测定性以及发展性等方面的特征。
2. 保险市场营销
【答案】保险市场营销是指以保险为商品,以市场为中心,以满足被保险人需要为目的,实现保险企业目标的一系列整体活动。从整体来看,保险市场营销活动由三个阶段组成,即分析保险市场机会、研究和选择目标市场、制定营销策略。保险市场营销活动具体包括:保险市场需求的调查; 保险市场细分; 保险险种的组合与没计; 保险市场营销渠道的比较以及保险促销策略的制定与手段的选择等。总之,保险市场营销是以保险市场为起点和终点的活动,它的对象是目标市场的准保户。保险市场营销的目的是满足目标市场准保户的保险需求。保险市场营销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推销保险商品获得利润,而且还是为了提高保险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或占有率,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信誉。
保险市场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学在保险企业经营中的应用。保险市场营销研究的内容可包括保险市场营销的管理、保险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保险市场营销目标市场的选择和保险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等。
3. 保险企业费用
【答案】保险企业费用是指保险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包括赔款支出、分保赔款支出、各类给付、退保金、准备金提转差、佣金、手续费、分保费用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提取保险保障基金等。
4. 保险市场需求弹性
【答案】保险需求弹性是指保险需求对其诸影响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通常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即:
式中:D ——保险需求; △D ——保险需求的变动; f ——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 △f ——影响保险
需求的因素的变动。
5. 保险监管核心原则
【答案】2000年10月,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在以往制定的有关监管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了1997年出台的《保险监管核心原则》,为世界保险业提供了一套普遍适用的保险监管国际规则。这套核心原则涉及一个监管系统有效运作的十个方面,共17条。核心原则以诸多具有代表性的保险市场中有效监管的长期实践经验为基础,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了一百多个成员国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的意见和建议,有发达国家,也有新兴市场国家。可以说,这些监管原则是各国保险监管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世界保险监管经验的总结。《保险监管核心原则》不是僵化的教条,这些基本原则的推行和运用,必须结合本国实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监管机构必须明白,不同司法辖区赋子监管机构的权力是不同的,并且对不同行为的监管可能归属于不同的机构。
6. 衍生工具监管
【答案】衍生工具监管是指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从事衍生工具活动的监管。衍生工具是一种金融资产或负债,也是一种金融合同,它包含多种形式,如远期、期货、期权、认股权证、掉期和综合安排等。保险公司在涉及衍生工具的活动中,必须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现金流量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
衍生工具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保险公司必须明确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职责; ②保险公司必须建立有效的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系统; ③保险公司必须对衍生工具活动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审计; ④保险公司必须提供有关衍生工具活动的充分信息。
7. 道德风险因素
【答案】道德风险因素是指与人的品行修养有关的无形因素。例如,诈骗、纵火等恶意行为或不良企图,均属道德风险因素。
8. 不对称的信息
【答案】不对称信息是指交易中的一方拥有而另一方缺少的相关信息。不对称信息可以分为“隐蔽信息”和“隐蔽行为”。
“旧车问题”和逆向选择是较典型的隐蔽信息。如果买者对所购产品的知识少于卖者,就可能出现“旧车问题”。如果买者对自身情况的了解多于卖者,就可能引发逆向选择问题。投保人可能隐瞒了相关的重要信息,他们可能利用保险人的信息欠缺,导致保险人的实际损失高于其根据不完全信息或错误信息做出的判断。
隐蔽行为包括委托代理问题和道德风险。委托代理问题是指代理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作为代理人的保险公司经理层有可能不会始终维护公司股东(委托人)的利益。经理专注于挣更多的钱,而这一目标可能与公司股东获得利润的目标不相符。另外,一般的保险公司也不能完全依靠销售人员(代理人)招揽业务,因为销售人员的目的是售出产品,以便保证自己的佣金收入。他们的私人利益与保险人(委托人)的利益可能不完全相符。这种代理人和委托人利益偏离的情况
会造成无效经济。隐蔽行为还体现在道德风险上,由于保险的存在,被保险人可能会因此而忽视风险防范,甚至进行更加危险的行为。
二、简答题
9.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监管制度还存在哪些差距?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国际化?
【答案】(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监管制度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差距:
①监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②监管力量不足,人员数量和素质都不适应实施有效监管的需要。
③监管手段落后,主要依靠现场检查和手工操作,建立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基础上的非现场监控系统尚未形成,制约了监管效率和水平。
④保险监管法规建设不适应国际化要求,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清晰的保险监管法律和监管规章体系框架,特别是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纷繁杂乱,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之间缺乏明晰的勾稽关系,没有形成科学的监管理念。
⑤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必需的信息披露制度、外部审计制度,市场力量和公众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⑥保险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和经营业绩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对信息披露规定和要求还不很完备,保险机构和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对保险产品消费者的基本知情权保障不够。
⑦外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保险机构报表、数据等信息资料的公允性和真实性缺乏有效的监督认证机制。
⑧由于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透明度不够,投保人和潜在消费群体缺乏选择依据,市场力量和公众监督对保险机构的约束力不强,风险问题容易长期潜伏和积聚。
(2)我国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中国保险监管国际化:
①构建良好的监管环境
保险公司必须建立一种能够加强利益相关者监督作用的所有制结构。保险机构应具备良好的制度管理,制定内容广泛的内部控制和决策程序,由经验丰富的人员实施,由管理部门进行监督。保险机构应当具备衡量、监督和控制不同风险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在加强谨慎监管的前提下,应当逐步取消不必要的限制,创造保险市场开展广泛开放竞争的氛围,允许业绩较好的保险机构展示自身的优势; 应当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政策,严格履行人世承诺,积极引进外国保险机构,逐步丰富中国保险市场。
②构建严密的审慎监管规章框架体系
应当对现行纷繁杂乱的监管规章和各种规范性文件进行彻底清理、归类、调整和归并,给经营者和监管者一个清晰的线索,以便所有的监管者和经营者能够很容易地了解和掌握。应当建立一个适合我国保险业经营与监管需要、符合国际惯例、比较完备的保险监管法律、规章体系,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