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开皇之治
【答案】开皇之治是指隋文帝开皇年间出现的繁荣安定的局面。隋统一中国后,消除了南北长期对立的局面,为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隋文帝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同时他采取劝课农桑、轻摇薄赋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都较快。因此,他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
2. 《崇祯历书》
【答案】《崇祯历书》是中国明代崇祯年间为改革历法而编的一部丛书。徐光启主编,李天经续成,从崇祯二年到七年前一后共用五年时间完成。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内容包括天文学基本理论、三角学、几何学、天文仪器、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交食,全天星图,中西单位换算等,共四十六种,一百三十七卷,采用第谷的太阳系结构系统,计算方法中翻译了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的许多章节,还有开普勒《论火星的运动》一书中的材料,历法计算中不用中国传统的代数学方法而改成几何学方法,这是中国天文学史和历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开始向近代天文学转变。明末未能根据《崇祯历书》来编算民用历书,清代开始使用根据《崇祯历书》编算的历书——《时宪历》,直到清末。在《四库全书》中有一百卷本的《西洋新法算书》是传教士汤若望根据《崇祯历书》删改而成的。
3. 租调力役制
【答案】租调力役制是指隋朝的赋税制度,包括租、调、力役三部分,是隋文帝实行“轻摇薄赋”政策。开皇二年规定:“十八岁以上为丁,要负担租调力役; 六十岁为老,免除租调力役。租为田租,户为户调,力役即劳役。一夫一妻为一床,每年交租粟三石; 受桑田者输调绢一匹、绵三两,受麻田者交调布一端、麻三斤; 丁男每年服力役一个月”。开皇三年规定,成丁年龄由十八岁提高到二十一岁,受田年龄仍为十八岁,减轻租调力役。开皇十年又规定,五十岁以上者,可免役输庸,即纳布帛以代替力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 奴儿干都司
【答案】奴儿干都司是指明朝前期在东北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机构。全称为奴儿干都指挥使
司。永乐七年置,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为当地军政机构。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括库页岛,西至斡难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永乐十一年与宣宗宣德八年曾两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两碑。于宣德九年正式废弃。
5. 三藩之乱
【答案】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清初,明朝降将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耿精忠被封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之信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史称“三藩”。康熙帝借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之机,于1673年下令“撒藩”。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接着尚之信和耿精忠起兵响应,广西、四川、湖南的一些督抚也加入了叛乱阵营,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帝经过8年的斗争,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 达鲁花赤
【答案】达鲁花赤是元朝掌有实权的最高地方长官。在地方上,元朝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路、府、州、县设达鲁花赤(蒙语为“镇守官”或“亲民官”),掌管并督察地方行政。达鲁花赤均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此官职,说明了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官吏的戒备之心。
7. 瓦岗军
【答案】瓦岗军是指隋末三大农民起义军之一,也是战斗力最强的队伍,由翟让领导起义,以瓦岗寨为根据地,故名。不久后,同郡的王伯当、单雄信、徐世绩纷纷加入。大业十二年,李密参加瓦岗军,势力大振。翌年,攻下兴洛仓和回洛仓,开仓贩粮,受到农民的拥护,队伍迅速扩大。不久李密取得了领导权,称魏公,年号永平。后李密杀翟让,导致瓦岗军的内部分裂。武德元年被王世充打败。李密率部降唐,瓦岗军不复存在。
8. 唐蕃会盟碑
【答案】唐蕃会盟碑俗称长庆碑是指为纪念唐与吐蕃的长庆会盟而建立的会盟碑。当时正值唐与吐蕃双双衰败之际,为了各自集中精力应付内部严重危机,双方遂决定停止构兵、互相扶助。821年,吐蕃遣使请求会盟,双方在长安会盟,约定各守境土,不相侵犯。次年,唐穆宗遣使到吐蕃,与之会盟逻些。又次年,吐蕃赞普为纪念这次会盟,建立唐蕃会盟碑。碑文内容确立了双方边境,并信守和好,互不征战之盟约。此碑至今尚存于拉萨大昭寺前,是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9. 徐州相王
【答案】徐州相王是指战国时期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的事件。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从此一撅不振。齐威王却因而提高了威望,魏只好“变服折节而朝齐”。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又尊魏为王,史称
“徐州相王”。
10.五斗米道
【答案】五斗米道是道教派别之一,又称天师道。相传由道教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立,并著写《老子想尔注》,为后期道教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后,又由其孙张鲁改革教团,待曹操拜其为镇南将军后,道教开始向北方传播; 张道陵的四代孙张盛,义将传教的地区从青城山迁至龙虎山,至此道教开始向中国的东南地区发展。五斗米道是我国民间宗教发展史上最早的教派之一。
二、论述题
11.请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田制的变化。
【答案】按照时间顺序田制变化如下:
(1)井田制
井田制是西周土地制度的主要构成形式,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在夏商两代己经实行,西周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所获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与士。井田制因此具有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土地不能随意转让和买卖,称为“田里不弩”。自春秋战国时代,井田制逐渐瓦解,“田里不弩”制度破坏,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变化。
(2)名田制
名田制是秦汉时期以军功爵制为基础的,在地广人稀的条件下制定的有关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的制度。随着爵制的轻滥,人口的增加和垦田扩展的趋缓,名田制开始面临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合法”的土地兼并。当名田制的田宅标准越来越脱离现实,又不能根据形势而变革时,占田过限的违法土地兼并也就不可避免了。
(3)假民公田
东汉光武帝时,为解决流民问题,实行假民公田,将国有的荒地、苑囿包括山林川泽租借给流民进行生产。接受假田的人,在最初的三年可以享受免除租税的待遇,国家甚至可以贷给假借公田的农民种子和食粮以及耕具,但几年以后,就要缴纳40%以上的假税,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租种公田的人实际上变成被束缚在国有土地上的国家佃农,通过假民公田,大量流民被安置,国家收入也得以增加。
但是,假民公田既不能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也不能阻止小农的破产。相反,在豪强地主把持政权的情况下,假与贫民的公田,同样会被兼并,而最终得利的依然厮豪强。
(4)屯田制
常年的战乱使得中原地区民生凋敝,为恢复和发展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军需供应,公元196年,曹操下令实行屯田,将流民按军事编制起来,垦荒种田,由政府提供农资,收成与官府四六分成,这叫民屯。此外,曹操下令士兵屯田,叫军屯。屯田的施行,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占田荫客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