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法经》
【答案】《法经》是战国时由李悝制定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共6篇,分别是《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前4篇主要是对“盗”、“贼”施以关押、拘捕等处罚之法; 《杂法》主要规定了对轻慢法令、偷越城墙、赌博、盗窃等违法行为的惩治办法; 《具法》是对量刑轻重的有关规定。《法经》并非是单纯防范和镇压人民反抗的,也有一部分律条针对官吏腐败,对清明吏治、严肃法纪、安定社会有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2. 韩非
【答案】韩非,韩国人,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法家的代表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强君权的主张。而韩非认为,要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法、术、势缺一不可。“法”是指成文法令。“术”是指国君操纵臣下的手段,“势”是指国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他主张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故他的思想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3. 《洛阳伽蓝记》
【答案】《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洛阳城内外伽蓝(佛寺)盛景及豪门权贵、僧侣地主之骄奢的书籍。该书共5卷,由杨街之撰写,内容涉及政治、人物、地理、传闻、风俗、艺术、苑囿建筑等,并记述了当时繁盛的商业、贸易及外商活动情况,载有尔朱荣之乱。该书所引用的《宋云家记》是研究中西交通史重要资料。后世的注本颇多,以清代吴若准集证校本为佳,近人周祖漠、范祥雍均有校注本,考证颇精详。
4. 罢榷酤官
【答案】罢榷酤官是汉朝推行的一项官营商业政策。西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始行榷酒,即将酿酒业由官方垄断经营,郡国设榷酤官代办具体事务,酒利上缴中央,酒利是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后,诏“罢榷酤官”,即允许私营,但私营须经申报,才能自酿自卖,政府则收取酒税,未经申报而私卖的仍旧禁止。
5. 楚汉之争
【答案】楚汉之争是指继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封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历时5年,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反秦农民起义军攻占秦都咸阳,秦亡。继之项羽入关,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分封诸侯王。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据巴蜀、汉中之地。八月,刘邦乘项羽镇压齐地叛乱之机,起兵攻占关中,远袭彭城,为项羽所败。便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势力,与项羽成相持局面,并派部将韩信攻掠赵、齐等地,项羽腹背受敌。汉四年,双方言和,以鸿沟为界。次年,项羽依约撤兵而刘邦再次乘机约韩信等人合力围追。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楚军全军覆灭。次年,刘邦即皇帝位于定陶附近的把水之南,国号汉,五月迁都于长安,史称西汉。
6. 宋明理学
【答案】宋明理学是指宋明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称“理学”。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点,探讨“性命义理”及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所以“理学”又称“道学”。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时期繁荣发展,经金元至明末清初衰落。北宋时,汉唐注疏之学没落,义理之学逐渐兴起,转而探讨有关宇宙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构成的原理,形成了宋代新儒学,理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北宋时期的胡瑗、孙复、石介有理学“三先生”之称。至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即“理”、“气”等基本理学概念的提出和诠释。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并使理学在宋理宗后取得官方哲学的地位。与朱熹同时,有陆九渊一派与“程朱”对立。金、元、明时期理学仍是思想的主流,地位进一步巩固,并且到明朝王守仁时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峰。王守仁以“灵明”、“感应”说,使朱、陆关于心、物的分歧得到统一;以“致良知" 说,使朱、陆关于知、行的分歧得到合一。明末清初,实学兴起标志着宋明理学的没落,乾嘉考据又进一步促使了理学的衰落。
7. 三藩之乱
【答案】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清初,明朝降将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耿精忠被封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之信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史称“三藩”。康熙帝借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之机,于1673年下令“撒藩”。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接着尚之信和耿精忠起兵响应,广西、四川、湖南的一些督抚也加入了叛乱阵营,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帝经过8年的斗争,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8. 鹅湖之会
【答案】鹅湖之会是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展开的一次著名的辩论,因发生在鹅湖书院而得名。淳熙三年(1176年),陆九渊和朱熹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学术辩论。实质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关于“理”的性质,朱熹认为“理兼体用”,是客观外在的,并体
现于万物,心本身不等于理,心之性才是理。陆九渊则认为心性无别,理心合一,由内向外贯诸万物。关于修养途径,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累积递进,以求贯通。陆九渊则主张由内入手,直接发现本心,以求彻悟,不必去费心认识外部事物,通过自我反省、自我体验达到修养目的。南宋后期,理学的发展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向。
9. 复社
【答案】复社是指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文社团体。其成员多为青年士子,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为号召,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亲身参与政治斗争。复社成员后来或被魏忠贤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难。顺治时被取缔。他们大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相号召,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反对空谈,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实际地参加政治斗争。他们的作品,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讴歌抗清伟业,抒发报国豪情,富有感染力量。也标志着明末文风新的重大转向。
10.猛安谋克
【答案】猛安谋克是女真部落和军事组织的称谓。金朝建国前,猛安谋克原为女真氏族社会的狩猎军事组织。猛安为女真部落统军首长,谋克为氏族长。建国后,阿骨打将各军由猛安、谋克逐级统领,猛安意为千夫长,谋克意为百夫长。初制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成为金基本的军政合一的组织。灭北宋后,金廷将女真猛安谋克人户以“屯田军”之称大量迁入中原,计口授田,保聚土地,无事耕田,有事战斗。在农耕生产中,猛安谋克人户越来越深地受到汉族的影响。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经济发展和军事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二、论述题
11.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货币等几个方面论述南宋经济发展。
【答案】南宋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兴修水利工程,扩大和改善耕地;圩田大量增加,粮食亩产提高(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占城稻的栽种进一步推广;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扩大。
(2)制瓷业和丝织业超过北方;棉纺织业初步发展;造纸和雕版印刷技术提高;造船业迅速发展。
(3)海外贸易空前繁盛;瓷器开始成为主要输出品;泉州成为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泉州、广州等城市形成外国商人聚居区(蕃坊)。
(4)广泛使用带有纸币性质的流通票券;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印制、发行和管理。
12.西晋占田制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西晋泰始元年(265)“罢农官为郡县”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颁行占田制。占田制是在屯田制破坏的基础上推行的,保障一批为西晋政权提供赋役的国家编户。占田制是是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