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814社会保障综合之公共管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何谓影响力? 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是什么?

【答案】(1)影响力的含义

影响力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以其身份和个性特征影响与改变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领导影响力是指领导者以其身份和个性特征有效地影响与改变被领导者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领导者的影响力取决于许多因素,如领导者的地位、能力、品格、知识、才能等。

(2)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可分为权力性来源和非权力性来源,具体分析如下:

①权力性来源。指权力的来源是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据此产生的影响力叫做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是掌权者才具有的。影响力的权力性来源包括强制权、奖赏权、合法权和归属权。

②非权力性来源。指影响力的形成与法定权力无关,是靠领导者自身的个性特征与作为为基础,并非外界所赋予的。据此产生的影响力称为非权力性影响力,又称自然性影响力,非权力性来源包括:

a. 领导者的品格。指道德品质、人格、作风等,是本质性因素。其心理效应是会给人带来敬爱感。

b. 领导者的才能。才能是指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与工作能力。才能是构成领导者影响力大小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的才能是在实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才能因素的性质是其实践性。其心理效应是使人们对领导者产生敬佩感。

c. 领导者的知识。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是科学赋子的。其性质是具有科学性,其心理效应是会给人带来信赖感。

d. 领导者的感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存在感情上的联系,故有亲疏、好恶之分。其性质是一种精神因素。其心理效应是使被领导者产生亲切感。

2. 何谓政府再造? 如何理解政府再造的性质?

【答案】(1)政府再造的内涵

政府再造是指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促使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能力的过程。政府再造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非官僚化并且具有创新精神与活力、以市场及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具有较高工作效率的政府。政府再造的本质乃是通过再造工程,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政府再造的性质

①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

②既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③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再造是一场革命,一场对政府自身的革命。政府再造的本质乃是通过再造工程,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有效的公民参与系统有哪些要素构成。

【答案】公民参与取决于许多条件,一个有效的公民参与系统,必须包含几个相互影响的要素:

(1)公民的主体性。在一个社会的治理体系中,必须真正确立公民的主体地位,政府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要有公民的同意。在一个公民不具主体性的政府里,公民参与必然是形式主义的。

(2)知情的公民。公民要具有参与公共事务处理的能力。一个参与的公民必须具备公共事务相关的知识与资讯,行政机关应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使公民具有获取信息的可能,具备参与的能力。另一方面,公民的态度十分重要。如果大多数公民都抱着政府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且非要做好的态度,则一切社会活动和公共管理便可大大加强。在某种程度上,政府的擅权跋启,唯有在公民对公共事务冷淡,在没有尽到控制责任的情况下发生。

(3)参与途径。参与需要参与途径,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公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那么参与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4. 公共部门为什么要重视战略管理?

【答案】公共部门重视战略管理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在现代社会,公共部门管理面临的环境正在变得更加动态和不确定。不仅政治在发生变化,经济、技术、文化、社会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管理角度来看,任何组织总是力图从各个方面降低或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战略管理能够保证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战略配合,使组织的能力与环境要求相匹配,同时安排组织内部的结构与程序以使其随战略选择而成长,并发展出新的、能符合未来挑战的能力。

(2)公共部门角色的变化。在福利国家时代,政府是一个大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政府”的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小政府”在理论或实践上获取了人们的认同和支持。在许多西方国家的政府再造中,主张在公共服务中落实市场机制。据此,政府的角色(特别是中央政府)发生了变化,即要成为领航者而非划桨者。因此中央政府提出长期愿望的作用,战略规划的作用则更为重要。

(3)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挑战。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国际化成为一个新趋势。全球化增加了政府治理的复杂性,加快了社会变革的速度,同时全球化也使国家之间的竞争更为剧烈。为了应付国际化和国家竞争力的压力,政府必须从更宏观的视野、更长远的观点制定国家发展的战略,制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

(4)公共利益的挑战。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公共利益不仅指公民共同的利益。公共利益要求政府治理要兼顾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兼顾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公共管理者要有系统观、整体观、长期观。公共管理必须构建国家或地方长期发展战略,以维持可持续的发展与繁荣。

二、论述题

5. 论英国行政法的越权原则与司法审查的根据。对比中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论中国司法审查的根据(标准),英国经验对完善中国相关制度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1)英国行政法的越权原则与司法审查的根据

英国行政法的越权原则是指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依照议会的授权作出,不能超出议会法律的范围,否则法院有权对其予以审查并作出无效或撤销判决,是英国普通法院对行政机关进行司法审查的唯一依据。英国行政法的越权原则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①行政机关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行政职权必须在制定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②如果行政机构行使权力时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范围,法院有权对其予以审查。③越权原则的法律后果是行政行为或行政命令一旦被斥为越权,对当事人不产生任何效力; 行政机关可以就同一问题另行发布新的合法的命令或决定。

英国司法审查的根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合法。在权力和管辖权方面,如果一个公共机构的裁决或行为超越了其法定授权或不履行法定职责,管辖权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则构成了不合法; 在自由裁量权方面,如果一个公共机构怠于行使自山裁量权,如不合法的委托、放弃或转让裁量权等,滥用自山裁量权等也构成了不合法。②不合理或无理性。不合理一般有两种意义的理解,一是通常意义上的滥用自由裁量权,二是可独立作为司法审查理由的不合理。③程序不正当。包括:违反法定程序; 违反自然公正原则,即要求公共机构做出行政决定必须符合正当程序的最低标准,包括听取当事人意见、反对偏见等。另外,随着英国成为欧盟成员国,侵犯欧洲人权公约规定的人权、违反比例原则等也开始成为申请司法审查的理由。

(2)中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对于滥用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撤销,对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可以直接予以变更,所以法院在有限的范围内依然可以进行合理性审查。这种合理性审查的意义在于,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内在精神和要求、是否符合立法目的、是否符合公正、比例原则等进行审杳。

(3)1989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实质上是中国的司法审查法,确立了由普通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司法审查制度。

①中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发展历程

a. 行政复议制度:《行政复议条例》(1991年)——《行政复议法》(1999年);

b. 行政赔偿制度:《国家赔偿法》(1994年)

c. 行政执法制度:《行政强制法》(1996年)、《行政许可法》(2003年)、《行政强制法》(2011年)

d. 行政程序制度:《行政程序法》

e. 行政立法制度:《立法法》(2000年)、《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2001年)、《行政规章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