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受一定经济关系制约的。一定阶级的民主总是与一定阶级的专政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决定着其民主的实质。民主政治建设是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有什么性质的国家政权,就决定着有什么性质的民主政治。革命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的民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演进的必然规律。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工农民主制;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雏形的民主制;解放战争时期以推翻蒋家王朝统治为政治前提的人民民主制。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为指导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民主形式,它决定了根据地民主政治的性质,也决定了根据地民主政治必然要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在史学界,关于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述虽有过一些,但还缺乏系统的论述,为此,笔者对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形成到完善及一些基本的原则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好坏关系着根据地和党的革命斗争事业的存亡,并提出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借鉴过去的经验,以便更好地发扬革命传统。由于学生孤陋寡闻,学识浅薄,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老师和专家批评指教。 笔者用四个部分对主题进行了论述。 第一部分:阐述了苏区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一、确立了工农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了代表广大民众利益的真正的民权主义。主要表现为:1.苏区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苏区公民享有对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和批评权;3.苏区公民享有完全的言论、集会、结社、出版和罢工等自由。二、制定了工农民主的选举制度,保证工农群众参政、议政。主要体现有:1.劳动人民有平等的选举权;2.苏区的选民对代表有监督权和罢免权;3.实行工农民主的比例代表制。三、建立了议行合一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使政权建立在牢固的工农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苏区的民主政治建设由于属于草创时期,并受到苏联“左”的影响,在许多方面还很不成熟,但其基本原则却为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开了先河。 第二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抗日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阐述。一、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三三制”的多党合作雏形的民主政治国体和民主协商制度;二、建立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三、实行民主的普选制,保障人民的民主与自由的权利。 抗日时期,中共吸收了苏区时期“左”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各项理论政策开始走向全面成熟,形成了以“三三制”为中心环节的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它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认识了中国社会自身的特点并能够较好地解决如何用民主的力量来改造中国社会的政治命运。 第三部分:阐述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在继续保持“三三制”的民主政体的基础上,党和毛泽东又提出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发展了“三三制”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这一时期,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体制已经基本形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也基本确立。 第四部分:论述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作用、历史经验和对现实的启示。历史作用概括起来有三:一、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通过民主选举,监督和罢免权力的行使,加快了政权建设的民主化进程,确保人民政权的本色;二、加强了党的领导。由于“三三制”民主政治的实施,党逐渐建立起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体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真正加强党对国内各革命阶级和革命党派的领导;三、形成了干部的民主作风。它密切了干群关系,也促进了政府的廉洁,实现了机关的效能。历史经验和对现实的启示主要有:其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民主政治建设成败的根本保证;其二,必须充分认识到民主政治的必要性,把它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其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和法制建设相结合;其四,人民代表大会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其五,必须坚持共产党老师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