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民国初年议会政治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对这 一历史现象的研究,尤其是对其失败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但可以使我 们对民初议会政治自身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建设中 国的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从民国初年议会政治的社会基 础这个角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唯物观为指导思想,借鉴西方一些政 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来,对民国初年议会政治的失败进行历史地、系统地、比 较地研究,以探讨民初议会政治失败的根源。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民国初年议会政治的经济基础作一分析。借以说明,近 代中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时代。它给近代中国 所带来的变化是促使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中国的 产生,西方政治义化的传入,乃至于资产阶级议会民主政治的出现。问题的另 一面,又是中国社会自身的封建经济与文化的很深蒂固,给民初议会政治的失 败埋下了隐患。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民国初年议会政治阶级基础的分析。试图说明,民初议 会政治没有可靠的、与之相适应的阶级基础。在西方,经济上日益取得成就的 资产阶级日益要求与之经济地垃相适应的政治地位。这样开始了资产阶级上 升为统治阶级的过程,直至以议会民主制为其统治工具。而在中国,资产阶级 的软弱性导致了资产阶级与其政治上的代表革命派的疏离,另一方面,资产阶 级革命派对其自身的阶级基础又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使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在 行动上无法超出皇权统治的范围,议会民上制也就缺乏资产阶级普遍性地社 会支持。 一个比较特殊的阶层是士绅。这个阶层在传统社会中,在皇权与民间社会 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并且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以知识为谋生手段和获取社会地 位;进入权力体系、与权力相结合是其理想生活状态;它在传统社会中的流动 性使其不足以成为阶级;它的政治信仰是儒学伦理。但是近代中国补会中这个 阶层发生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分化:在部分士绅中发生了经世思潮和中体西 学的思潮变动,而大多数士绅却是固步自封;他们中的一部分又开始了鼓吹 “倡民言,设议院”。由于皇权的没落,科举的废除,十绅中的大部分无所作为。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了由绅而商的变化,向新式知识分子的转化,以及与池 方——军人的结合。其结果是士绅无法为议会政治提供支持和他自身作为一 个阶层的没落。 农民阶级:在经济上说,中国农材汁会产牛不出商品化、资本、义化的牛 产方式,使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经济沾什的生产方式日渐瓦解.以及入民为了谋 生而导致的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的进_步紧密结合;就其社会关系而言,家 庭、家族是农村的主要社会组织,决定着农材的社会关系;在政治文比上,农民 崇拜天子、家族、家神以及各种地方神。农民与政权的关系是被动的、冷漠的, 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欠发展,没有给农民提洪生活上的出路,从而难 以激起农民对议会政治的热情,凡此种种,使农民难以作为议会政治的支持力 量出现。 第三部分是对民初议会政治的制度基础的分析。就制度而言,近代中国经 济以及阶级状况使得议会政治制度存在许多弊病。表现为政治结构的不合理, 流于形式的政党政治和徒具形式的选举。其根源则在于制度化水平与政治参 与之间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军阀却可以作为议会政治的分离势力和反动势 力出现。这个集团以近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为棍据,在清末中央—~地方权 力消长之际实现了与地方政权的结合,最终乘清末民初权力真空之虚而执掌 了政权。军阀当政,反映了中国社会两种生产方式,两种社会力量的付比,也反 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作者的见解在于,民初议会政治的失败,除已成公论的种种原因之外,还 在于民初议会政治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究其根本坝u在于近代中国非整体性 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导致政治制度与社会现实的差异。认识到这 一点,有助于我们全而认识民初议会政治这一历史现象,也有助于我们以史为 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