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932金融学之金融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融同质化

【答案】指所有的金融机构正在提供同质的或类似的产品与服务。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原先普遍推行的业务日益交叉,走向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结果。金融同质化的途径有三种:①直接开办其他金融机构所经营的业务。②通过收购、合并或成立附属公司的做法,互相渗入对方的营业领域。③通过金融创新绕过管制,向顾客提供原来只由竞争对手所经营的产品与服务。目前,金融同质化己成为美国、英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的共同现象,它反映了金融机构对各种管制的小满及其追求全面服务的强烈愿望,有助于满足顾客多样化的要求。

2. 公募发行

是向广泛的而非特定投资者发行证券的一种方式。公募发行涉及到众多的投资者,其社会责任和影响很大,政府对证券的公募发行控制很严,要求发行人具备较高的条件。公募证券可以上市流通,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易被广大投资者接受。

【答案】

3. 货币政策超中性

【答案】把旨在保持动态均衡的目标称之为货币政策的“超中性”。超中性的货币政策要求:货币数量增长(人口的增长,科技进步,经济增长都使实际货币需求增大); 货币量增长率应与实际经济变量相适应,以求得资源配置的动态均衡。

二、计算题

4. 设某一时期的名义利率为2%,当物价上涨率为4%时,要保持实际利率不变,怎么办?

【答案】当名义利率为2%,物价上涨4%时,实际利率为:2%-4%=-2%

即实际利率下跌了2%。

如果名义利率提高到4%,实际利率则为:4%-4%=0

即实际利率不变。

所以,要保持实际利率不变,需把名义利率提高到4%。

三、简答题

5. 试说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含义及其对该问题的理解。

【答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就是指在货币政策的决策和运作方面,中央银行由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自主程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公布的文献,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布通货膨胀率、汇率或货币政策目标以及根据白己的操作决定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时不受政府的干预,在解决中央银行与政府间的矛盾时存在公开的和透明的程序,并且中央银行的管理和财务是独立的。

独立性问题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可概括为两点: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独立性; 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总是相对的。

中央银行之所以应对政府保持独立性,是因为:(1)中央银行与政府所处地位、行为目标不尽相同。经济工作虽然是政府贯彻始终的中心工作,但社会问题往往也是政府关注的重点,而在经济工作中,政府面临的也不仅限于金融。同时,政治矛盾突出时,政治所要解决的目标则压倒一切。中央银行工作的重点虽然也同样要根据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总体形势调整自己的行为,但它的全部活动所围绕的中心始终是货币政策所要追求的稳定货币币值这一基本原则和目标。这就使中央银行的行为目标与政府目标不可能时时保持全面的吻合。

(2)中央银行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机构,无论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还是确定对金融业实施监管的指导方针,都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较为长期的专业经验积累。仅凭政治经济的普遍原理和普遍经验在这一领域作原则性判断和指挥,往往是不充分、不准确的。

然而,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无论如何,是相对的。因为:(1)从金融与经济整体,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看,金融虽然在现代经济中作用极大,但在经济社会大系统中,它终归是一个子系统。中央银行,处于作为金融系统的核心地位,自然应当服从于经济社会大系统的运转,服从于国家的根本利益。(2)中央银行是整个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其他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而不可能孑然独立。(3)中央银行的活动都是在国家授权下进行的,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主要负责人也由政府委任。此外,中央银行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也需要政府其他部门的协作与配合,而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则需要由政府来协调。

由于各国的国情与历史传统不同,政府赋予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也有所不同,从而叫央银行对政府独立性的强弱也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独立性的程度也有强弱交替的变化。 6. 如何理解金融这个范畴?

【答案】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前,货币范畴的发展同信用范畴的发展保持着相互独立的状态。货币在以实物形态和铸币(包括称量的金属货币)形态存在时,都不是信用的创造。作为货币的实物,如牛、羊、布帛,是劳动产品,而不是信用产品。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西欧产生了现代银行。银行家签发允诺随时兑付金银铸币的银行券。银行券流通的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地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今天,在世界各国流通的现钞都属于银行券范畴。同时,在银行存款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了既不用铸币

也不用银行券的转账结算体系和在这个体系中流通的存款货币——用以结清大额交易的主要货币形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贵金属铸币全部退出流通。到20世纪30年代,则先后实施了彻底不兑现的银行券流通制度。这时,货币的流通与信用的活动,则变成了同一的过程。任何货币的运动都是在信用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基于银行信用的银行券是日常小额支付的手段; 转账结算中的存款货币则是大额支付的主要形式。完全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的货币制度己荡然无存。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货币的运动:信用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金的调剂则时时影响着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分布。

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虽有多方面联系却终归保持着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时,这是两个范畴; 而当两者密不可分地结合到一起时,那么,与货币范畴和信用范畴存在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个由这两个范畴长期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我们习惯使用的“金融”词义正好符合这一范畴的外延。至于在历史上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的种种形态则应视之为金融范畴的萌芽、早期形态。

四、论述题

7. 为什么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职责日益受到重视? 一个方便、快捷并保持顺畅运行的支付清算系统对经济生活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商业银行办理结算业务除需采用相应的支付工具、结算方式以外,还需借助银行同业的协作,才能最终实现客户委办的结算业务。另外,出于自身需要,银行也会与其他金融机构发生大量的业务往来。因此,银行同业之间也会产生债权债务的清偿和资金的划转。为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清算组织和支付系统,进行支付指令的发送与接受、对账与确认、收付数额的统计轧差、全额或净额清偿等一系列程序,即所谓的“清算”。尽管银行之间可以通过建立双边清算机制实现相互间的资金清算,但在一个复杂的、拥有许多参与者的金融体系中,单纯依靠银行间的双边清算实现巨额资金转移,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了顺利实现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转移,除需要借助清算机构、支付系统及支付下具以外,还需要银行的银行一一中央银行提供支付清算服务。尽管各国的支付清算体系构成不同,但银行同业间的资金转移一般都是通过中央银行的最终清算实现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林立、银行业务不断扩大,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票据交换及清算若不能得到及时、合理处置,会阻碍经济顺畅运行。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核心参与者和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所以其组织支付清算系统的职责日益受到重视。

(2)支付清算系统对经济生活的意义

①由一国中央银行主持下的支付系统是现代经济活动运行的“基础设施”。它可以形容为资金的高速公路,当道路宽阔、畅通、覆盖面大时,资金在债权债务人之间的流动就顺畅,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