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932金融学之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央银行独立性
【答案】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建立独立的发行制度,以维持货币的稳定; 独立地制定或执行货币金融政策; 独立地管理和控制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这是一种相对的独立性,即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整体经济政策指导下的独立性。它的两条原则是:第一,中央银行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整个业务操作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为基础的出发点。要考虑自身所承担的任务及责任,不能自行其是,更不能独立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之外,甚至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对立。第二,中央银行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整个业务操作都必须符合金融活动自身的规律。中央银行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也不能对政府百依百顺,成为政府附庸。
2. 外汇(Foreign Exchange)
【答案】外汇是“国外汇兑”的简称。外汇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动态意义上的外汇指人们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动态的外汇等同于国际结算。
静态意义上的外汇具有三个特点:①普遍接受性,即必须是在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外汇资产; ②可偿性,即这种外币债券是可以保证得到偿付的; ③可兑换性,即这种外币资产能自由地兑换成本币资产。它可以进一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静态外汇泛指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在各国的管理法令中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MF )的解释中所沿用的便是这种概念。如中国1996年1月颁布的《外汇管理条例》第三条对外汇的解释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①外国货币,包括纸币和铸币; ②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的付款凭证和邮政储蓄凭证等; ③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股票等; ④特别提款权和欧洲货币单位; ⑤其他以外币计价的资产。狄义的静态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以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按照这一定义,外币有价证券和外国钞票等不能直接用于国际问支付的外币资产小能构成狭义的外汇。
3. 基本性失衡(Basic Disequilibrium)
【答案】基本性失衡是指由国际收支基本差额引起的失衡。基本差额指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和长期资本及金融项日两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出现的差额。经常项日和长期资本流动主要受该国生产率的长期变化、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消费者偏好及预期资本利润率等基本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基本差额一般可以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长期趋势。正因为如此,基本性失衡通常作为衡量一国国际收支长期平衡与否的指标。如果一国出现基本性失衡,往往意味着该国国际收支的长期性失衡。当基本差额不为零时,即发生了基本性失衡。当一国出现基本性失衡即长期性国际收支失衡后,政府就有必要采取适当的调节政策予以纠正。
二、计算题
4. 现有三年期国债两种,分别按一年和半年付息方式发行,其面值为1000元,票面利率为6%,市场利率为8%,其发行价格分别是多少?
【答案】当按一年付息时,发行价格应该为:
当按半年付息时,发行价格应该为:
三、简答题
5. 简述货币的作用。
【答案】(1)货币是指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是从经济范畴相互联系的角度,特别是从货币与普通商品的共性与特性的角度推导出来的。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以典型的货币——黄金为对象提出了著名的货币职能理论,它们依次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职能、世界货币。
(2)随着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作用也在发展变化。
①在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初期,货币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便利交换。一方面,货币通过价值尺度的职能,以自身的价值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商品的价值,并通过货币单位将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为商品进入交换创造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货币通过流通手段成为各种商品买卖的媒介,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生产。
②随着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作用逐步扩大。
首先,货币通过贮藏手段的职能成为保存社会财富的最佳形式,而且可以发挥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尤其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具有“蓄水池”的作用,货币在由流通转入贮藏和由贮藏进入流通的过程中自动地调节了货币流通量。在信用货币的条件下,货币贮藏形成了部分储蓄,对即期社会总需求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其次,货币通过发挥支付手段的作用可以进行支付抵消,节约大量的流通费用; 还可以开展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通过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促进资金的集中和利用; 货币通过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③在现代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货币的作用范围和作用力进一步扩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人们一切的经济活动都要借助货币的信用形式来完成,一切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也都要通过货币金融手段来发挥作用,货币信用因素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力力一面面。货币不仅是衡量商品和劳务的统一价值尺度,成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起媒介作用和传递作用的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而且成为影响各种名义变量甚至在短期内影响真实变量变动的重要因素,成为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工具。
首先在微观经济活动中,货币不仅继续发挥着便利交换、贮藏价值、延期支付、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金周转等作用,而且产生了重要的核算功能和资产功能。核算功能是指货币己成为所有微观主体进行经济核算的基本工具,用来计量成本、收益和风险; 资产功能则是因为货币有很强的流动性,能在与其他任何资产进行换位过程中增殖价值。
其次,在宏观经济运作中,货币不仅发挥着促进商品的流通和生产的作用,而且成为反映和影响总体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成为现实社会产品分配的主要形式。更重要的是,货币己经成为政府调节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国际收支和经济总量与结构的主要工具。
6. 如何理解“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观点?
【答案】(1)西方经济学界在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由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引起的物价上涨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如当代货币学派米尔顿,弗里德曼(M •Friedman )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起因于货币量的急剧增加超过生产的增长……如果货币数量增长的速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增加的速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哈耶克(F •A •Hayek )指出:“通货膨胀一词的原意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会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
(2)对于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答:
①货币发行过多,超过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要。但是,流通中货币量的任何增加,并非一定是通货膨胀。例如,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流通规模的扩大等,使货币需要量增加而引起的通货增加,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不过,就一般情况而言,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必然反映着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没有货币流通量的增加,物价水平无论如何也不会普遍地、大幅度地上涨。
②货币贬值为根本标志。所谓货币贬值是指由于货币发行数量过多,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的最终结果就是货币贬值。这里应当注意两点:a. 货币贬值与币值下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币值下降是指单位货币购买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减少,货币的价值下降。币值下降既可能是因货币发行过多,也可能是因劳动生产率下降,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引起的单位货币价值量下降。币值下降可能导致货币贬值,也可能不会导致货币贬值。
B. 通货膨胀不同于物价上涨。因为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货币供应过多外,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