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76农业经济与管理之现代农业经济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农贸市场的含义是什么? 特点有哪些?

【答案】(1)农贸市场的含义

农贸市场全称是农产品集市贸易市场。农贸市场的发展,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2)农贸市场的特点

①生鲜农产品的销售方式:以个体经营为主,存在大量的个体零售商贩

②个体零售商贩的构成:当地的个体经营者、来自农村的农民、城市的下岗工人

③货源途径:自产自销(小城镇和乡村)、批发市场(大中城市)

④在广大农村和小城镇大量存在,在大中城市,逐渐开始被超市所取代

2. 中国目前上市交易的期货农产品有哪些? 分别在哪些国内期货交易所上市?

【答案】中国目前上市交易的期货农产品以及上市地点如表所示。

表 中国期货交易所交易农产品期货品种情况

3. 简述土地产权与权能构成。

【答案】(1)土地产权的含义

土地产权是指由土地制度界定的关于土地这一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土地产权包括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权利:十地所有权、十地占有权、十地使用权、十地处置权、十地收益权等。

(2)土地产权的权能构成

①土地所有权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土地所有者可以自由地使用和处理其所有的土地并有权获得收益; 第二,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第三,权利在法律范围内行使。

②土地占有权

土地占有权是依法对土地进行实际支配、控制的权利。土地所有权与占有权可以结合也可以

分离。

③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狭义的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土地的实际使用,与土地占有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是并列关系; 广义的土地使用权是独立在土地所有权能之外的含有土地占有权、狭义的土地使用权、部分收益权和不完全处分权的集才、

④土地收益权

土地收益权是基于拥有或使用土地所应取得经济收益的权利。包括收获土地生长的农作物,收取地租等。是拥有土地产权的最基本目的。

⑤土地处置权

土地处置权是指当事人依法处置土地的权利。包括土地的买卖、出租、抵押、入股、馈赠等,通常由土地所有权人行使土地处置权,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山土地所有权人授权土地使用者行使部分处置权。

4. 试分析人口、人力资本积累、自然资源、环境和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答案】(1)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①人口增长对农业的影响

a. 从资源方面来看,人口过多,人均资源量的进一步降低,使农业资源负担过重,削弱人均产出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b. 从环境方面来看,人口过多将增加资源利用强度,破坏生态系统,为满足人口群体生产和消费的增加,产生各种环境问题。

c. 从社会方面看,人口的过快增长,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严重,进而会加速人口的聚集和迁移,引起城市化质量下降、失业增加、治安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②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现代农业对农业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却不断提高,因而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对于农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自身上的各种知识、技能及体力的存量。人力资本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决定因素。人力资本积累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改善人们的收入分配状况。

(2)自然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类社会自身的永续生存和发展,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只顾及当代人的利益,还必须关注后代人发展的需要。自然资源支持着自身及人类的持续发展,其承载力预不着世界及各国人口的规模,也制约着人类经济社会结构的规模。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最低安全标准原则; ②公平性原则。

(3)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环境主要包括生态系统以及人们对之作用而产生的各种依存关系。环境一方面是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另一方面又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质和其他种种结果。环境问题有以下特性:

①环境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

②环境问题具有传递性;

③环境污染往往具有累积性,呈指数式发展:

④环境问题的外部性。

(4)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

①农业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落后;

②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③某些技术进步可能产生负效应,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④技术进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但它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5. 何谓农业财政资金? 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与原则是什么?

【答案】(1)农业财政资金的定义

农业财政资金是指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农业财政资金既包括国家农业项目投入的农业资金,也包括用于农业的各种补贴、事业费等支出。

(2)农业财政投资的理论依据

①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在市场条件下,由于农业生产者的“搭便车”行为,会造成农业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或无效率。由政府财政投资来生产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是一种有效的农业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②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

农业具有较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产的边际社会收益大于农业生产的边际私人收益。农业生产者按照私人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收益的均衡点来生产,造成实际的农业生产量小于社会最优的农业生产量,形成市场失灵。需要政府投资来弥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外部性,给农业生产者一定的财政补贴,以使农业生产量达到社会有效水平。

③农业持续发展需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

农业生产高风险与低收益并存。工业化的过程中,在工农业不平等的贸易条件下,农业资本大量外流。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必须通过政府财政向农业投资,为农业的长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国际竞争中,需要国家财政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以提高本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本国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原则

①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是指财政部门对农业财政资金支出进行有效配置,使既定的资金产生最大的产出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