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634社会学原理与方法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正式制度
【答案】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非正式规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 因为他不仅可以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
2. 无讼(费孝通)
【答案】“无讼”一词源自孔子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无讼现象是在古代中国很有影向法律诉讼观念,甚至时至今日它还在广大的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着。简言之,就是说,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是推行法律和法庭,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己先发生了。
3. 三阶段规律(孔德)
【答案】孔德认为,社会历史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其根本原因是由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的矛盾所引起的,它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和才智方面。但孔德认为才智是主要的,
,并根据“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
又名虚构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 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1)神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人类智慧的必然出发点。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解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在这一阶段,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于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能及的情况,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一神,用神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探究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原因。
(2)形而上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乞灵于抽象的实体,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在此阶段,科学知识受形而上学的支配,力求在经验的自
然现象背后寻找抽象的物质或精神的本性,各种科学知识都是由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构成。
(3)实证阶段,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只观察各种现象,并找出各种现象之间在某个时期或过去可能存在的经常联系。人们不想找出事情的缘由,而只是想找出支配各种现象的规律。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所以,这一阶段的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4. 索引性表达
【答案】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就其意义而言,它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表达,尽管模糊和不精确,却不妨碍社会互动的进行。索引性表达是加芬克尔在《常人方法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5. 失范(anomie )
【答案】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日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日标。迪尔凯姆认为凡是存在着不明确的、彼此冲突和分散的规范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失范。
二、简答题
6. 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1)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含义
①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己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
②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问的地缘关系。
③业缘关系是指人们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小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功能
①血缘关系的功能
a. 正功能。起到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整体的作用。这种功能在古代交往不发达的情况下尤为重要。而近代开始这种功能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与减弱的趋势,但血缘关系中家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b. 反功能。由于血缘关系是人们的一种先天的联系,因而一个人在他刚出生时就己被置于一定的血缘联系之中,直到死也未必能完全退出这种联系。这样,血缘关系实际上使人们处在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上。
②地缘关系的功能
a. 正功能。能维系社会的稳定。例如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又一时无能力容纳剩余的农业人口,这时,相对稳定和封闭的地缘关系就发挥着维护社会安定的正功能。
b. 反功能。束缚人们的发展。例如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传统使得地缘关系的封闭性很强,并由此形成了人们的很强的地区观念、乡土观念、老乡观念。
③业缘关系的功能
a. 正功能。
第一,业缘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工业革命以来,社会上逐渐发展出分工体系与业缘关系,它们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并成为现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第二,业缘关系反应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分工主要领域的演变上。
b. 反功能。业缘关系的反功能主要表现在,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从而限制了人们的发展。
(3)血缘、地缘和业缘的相互关系
从原始社会至今,不同人际关系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是有强弱的变化,如在原始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
到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有日趋下降的趋势,它不断让位于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由于传统和文化的差异,血缘关系在不同国家的地位、作用也不一致。在我国,传统上一向重视血缘关系,日前我国的血缘关系主要是家庭,但是血缘关系在社会上仍然发挥着重要功能。在我国广大农村,家族、宗族关系仍十分浓厚。随着人们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地缘关系也处在一个下降的趋势。如今,社会逐渐发展分工体系,在这里业缘关系起着很强的作用。
总体来说,血缘、地缘关系是业缘关系的基础,血缘、地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下降,与此同时社会分工体系的发展正在促进业缘关系地位和作用的增强。
7. 社区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答案】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1)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村落、集镇等,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然而,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