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634社会学原理与方法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日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日在总人日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日比重上升、农村人日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 失范(anomie )

【答案】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日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日标。迪尔凯姆认为凡是存在着不明确的、彼此冲突和分散的规范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失范。

3. 无讼(费孝通)

【答案】“无讼”一词源自孔子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无讼现象是在古代中国很有影向法律诉讼观念,甚至时至今日它还在广大的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着。简言之,就是说,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是推行法律和法庭,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己先发生了。

4. 心理还原论

【答案】心理还原论坚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一人的心理或行为一一是一种更高层级的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用低层级事物(如原子、神经元、基因等)及其相关理论(如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学)来加以解释与说明。心理学还原论还可以分为本体论的还原论和方法论的还原论。

5. 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答案】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

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二、简答题

6. 虚拟社区的特征。

【答案】虚拟社区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1)交往具有超时空性

在虚拟社区中,人们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瞬间实现跨国界、跨地区的互动,这种压缩时空的交流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和沟通方式,为人类交往提供了革命性的新形式。

(2)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

虚拟社区成员的身份是匿名的,交往以符号作为中介,同时还有“身体缺场”的特点。成员可以随意地选择进入社区身份的标识,性别、年龄、种族等各种身份的区分已没有实质意义。

人际互动的匿名性使互动有了更多的互塑性和建构性的色彩,成员可以尝试充当不同的角色,塑造不同的行为模式和自我。

人际互动的匿名性还为人际互动创造了更多自由的空间,摆脱了实在社会中真实身份的羁绊,人们可以自由、随意地表达观点,宣泄自我。网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使用符号的动物”,他在上网的同时更把自身化为符号。

(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

虽然在频繁的互动中社区成员会形成共同的价值意识和对社区的归属感,但是这种凝聚力是建立在松散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其主要表现为:

①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进入还是退出社区,而且不同的社区具有不同的功能,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的社区内流动,以实现购物、交友、娱乐等目的;

②在有些情况下,成员的交流对象具有不稳定性,交流过程也具有短暂性;

③社区内维系社区组织和制约社区成员的制度和机构的力量都较为薄弱,这些都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松散性和群体流动的频繁性。

(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

虚拟社区成员的身份获得不再受地域、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的局限,世界各地的人都可能成为同一社区的成员,成员之间基本上都是平等的关系。

由于网络人际互动的匿名性和人际关系松散,传统社会里的权威地位和等级属性近乎消解。

成员共享社区文化、信息资源、人际资源,网络上每一种文化产品都具备“世界性”与“全民性”。

同时,社区实行民主化与自治性的管理。虚拟社区为成员在社区管理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创设了自由、民主的环境。

7. 什是社会制度? 制度是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的?

【答案】(1)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又称社会设置,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2)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

①价值观与价值判断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是与非、正确与错误、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幸福与痛苦、值得与不值得、应该与不应该、合理与不合理等的一种感受、认识和主观判断。

从习俗规范,到组织的规章制度,再到法律制度乃至社会根本制度,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价值判断的体现。

②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

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是制度的核心要素,通过规则和对行为的奖惩,制度可以起到相互影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规则是引导和指导社会成员进行行为选择的原则。在人类社会制度中,较为常见的制度有习俗、道德、规章、纪律、法律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等形式。

③组织设置

从制度结构角度来看,组织设置是操作层面的规范系统,制度在操作层面是以组织形式出现的,即制度要依靠组织机构来推行或实施。

④权力体系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权力是指一种让自己的意志得到其他人执行的能力,即能够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或意图去行动的能力。强势社会力量是指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一种力量会体现出优势。

8. 试述默顿“中层理论”主张的含义。

【答案】(1)中层理论的含义

默顿提出,社会学理论是指逻辑上相关并与经验相符的一组命题。而“中层理论”是指“介十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而统一性的理论试图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中的一切观察到的一致性”。

(2)默顿认为中层理论具有六个特点

①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中层理论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它更接近于构成可验证的命题的观察资料。

②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它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如参考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等都属中层理论。

③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社会学理论系统中去,即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④中层理论区分出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