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634社会学原理与方法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其特征包括:①社会运动是一种企图实现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追求某种社会变革。②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内部有比较强烈的团结感和集体认同。③社会运动一般有较好的组织性,并且活动的持续时间比较长。④社会运动在行动中主要采取非制度性或超制度性的手段。
2. “二元”社会结构
【答案】“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3. 《社会理论的基础》
【答案】《社会理论的基础》是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的主要著作。这本书被认为是帕森斯所著《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是回应社会系统是如何行动这一核心问题的,为理性选择理论学派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本书共分为五编,从最基本的人的行动和关系谈起一直论述到复杂的社会行动的数学分析,是当前社会学和社会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为社会学在今后数十年的发展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书中充分意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力图使书中内容满足这一要求。
4.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答案】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上的区分,可将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1)先赋角色,又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
(2)自致角色,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是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自致角色的获得也与人的一些主、客观条件有关。自致角色的取得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3)自下业化社会以来,许多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变成了自致角色。社会上的一些重要角色,如职务、职称、学衔等都是靠人们的后天努力而获得的,这显示了社会的进步。
5. 性别角色
【答案】性别角色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的模式。它是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一整套规范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二、简答题
6. 简述组织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是人们对组织现象的理论认识,是有关组织成因、性质、结构、功能、运作机制等方面的概念、判断、推论的总称。组织理论研究主要有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五个研究角度。就人们对组织现象认识的发展过程,可以把20世纪初以来的组织理论分为四种形态,即理性系统组织理论、自然系统组织理论、开放系统组织理沦和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
(2)组织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从整个发展历史来看,组织理论的产生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引发的社会现代化浪潮紧密相关。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社会分工急剧发展,以工厂为代表的新型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所以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需要人们对这些组织形式及其管理问题作出解释,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组织理论。
①组织理论的发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组织的发展特点及关注重点,针对组织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可以依据不同的组织理论来解决。如果组织的目标主要在于效率,则可以按照传统组织理论进行组织设计:如果组织的目标主要在于人际关系,则可以按照行为科学组织管理理论进行组织设计。
②在当今社会,组织处于变动多变的环境中,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按照现代组织理论,决策者应时亥」关注组织所处情境,以整体、联系的观念看待组织与所处社会的关系,组织设计应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适时变化。
③以往的理论过于注重组织的技术环境,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制度环境上,强调合法性机制的重要性。针对这
一问题,要关注组织的制度环境,将注意力从组织内部转移到组织环境上,将组织当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加以研究。
④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把组织看成是行动者的系统,其解释逻辑超越了以往组织理论最关注的效率合法性等问题。据此,更应该关注组织系统中人的因素,通过对人的关怀来提高组织运行
效率。
7.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答案】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沦传统; 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1)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认为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5)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6)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8. 为什么说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
【答案】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是指社会问题无所不在、
(1)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是空间上普遍性的表现,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问题无时不有是时间上普遍性的表现,行与发展,一刻也没有消失过。无时不有的特性。即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或地区里都即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时起,社会问题就始终伴随社会的运
9. 社会学的基本视角有哪些?
【答案】社会学的基本视角主要有:
(1)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一些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变化看作是受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支配的。
(2)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
当代的结构功能分析理论的代表是帕森斯和默顿。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协调的、各部分之间互相整合的行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