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39西方哲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39西方哲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39西方哲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8 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39西方哲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14 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39西方哲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21 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39西方哲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28
一、名词解释
1. 预定和谐
【答案】预定和谐是莱布尼兹提出的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单子系统如何在各自独立运动的情况下保持协调一致的问题,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核心问题。他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在由无数单子构成的宇宙中,上帝如同宇宙秩序总谱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正是根据上帝的前定和谐来进行各自的自然变化,上帝既使得每个单子都向着更高的知觉状态运动,也使得整个单子世界保持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这一学说本身存在着矛盾,“前定和谐”本是设定上帝来解决单子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却变成他以宇宙现存的和谐秩序作为上帝存在的一个“证明”。
2. 理想国
【答案】《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它以对话的形式,围绕中心问题“什么是正义”展开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与他人对话,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这是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正义与善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本质就是具有知识、智慧、正义、善的美德。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3. 双重真理论
【答案】双重真理论是指通过理性和宗教都能达到真理的学说,是拉丁阿维洛伊主义者所持的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信仰真理和哲学真理所属的领域并不相同,但又不是矛盾对立的。比如当一个命题从哲学的观点看为真,且能被理性证明时,另外一个在哲学上为假的不相容命题也可能被宗教启示为真。该理论认为,当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学说同基督教教义相抵触时,在不公然否定后者的同时,可以继续坚持前者。
4. 康德的自在之物
【答案】康德的“自在之物”是贯穿于整个康德哲学的基本概念。自在之物的内涵是:①客观存在着的物。它作为我们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②超感性的理念它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它不是时空中的对象,因而不能被认识。它是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先验理念有上帝、世界、灵魂三个; 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
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二、简答题
5. 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对理念论的反思。
【答案】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对理念论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对分有说和模仿说的疑问,主要包含三个问题。
(1)和可感事物分离的理念世界的范围问题?
(2)可感个体事物如何分有同名理念?
(3)能否认识分离的理念?
通过对理念论的反思,柏拉图指出理念和可感事物之间并不是彻底对应关系,理念世界的范围比可感事物世界小得多:分有说和模仿说是无法解释理念和事物的结合,可感事物分有同名理念的结果势必破坏被分有的理念的单一性和完整性; 从认识论上看,分离的理念是无法认识的。从柏拉图的反思和批判中,似乎指出理念论难以成立,但他并未放弃理念论。
6. 康德是如何批判理性心理学的。
【答案】(1)理性心理学的观点
理性心理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实体,因此灵魂是知识的对象。理性心理学对灵魂是一种实体的论证如下:
①大前提:实体是只能作为主体而被理解的东西。
②小前提:灵魂(思维存在者)是一种只能作为主体而被理解的东西。
③结论:灵魂是实体。
康德认为,传统的理性心理学在没有感性直观的情形下,把“实体”的范畴运用于“灵魂”理念时,会产生逻辑的悖谬。他还认为,知识是概念和直观的结合,那么,断定灵魂是一种实体,不仅要依靠推理,还需要依赖感性的直观。
(2)康德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
康德认为这个推理的悖谬在于犯了三段论推理中的“四名词”的错误,即中项没有保持同一意义。这个推理中的中项是“主体”,大前提中的“主体”是指可能在直观中呈现的实在的主体,事物的独立存在,它是人的意识之外的认识对象; 小前提中的“主体”是指认识主体,是自我意识,它不属于现象界,不可能被感性直观到,因而不具有客观性。理性心理学混淆了这两个概念,所以这个推理是错误的。
康德的“实体”只能被运用于感性直观,是指经验对象的独立存在。康德认为理性心理学把思维主体的灵魂作为实体,造成了理论前提的根本性错误。
7.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
【答案】(1)希腊早期哲学家的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
①希腊早期哲学家们对事物的原因作了考察,如泰利斯的水、克勒的“四根”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都是对质料因的不同说明;
②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企图在质料因之外寻找动力因,
③柏拉图主张用形式因统摄质料因。
(2)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恩培多分别把动力因说成是爱恨和心灵;
①内涵
他的目的因是为了解释事物为什么运动,即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目的来说明它的运动。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作为第一实体的形式是目的因,而作为目的因的形式是现实性。目的因是亚里士多德的独创;
②自然是有目的的活动。
在物理学中,他主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绝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并用目的因说明自然物及其部分的产生和结构;
③事物具有实现自身本性的自然倾向。
他并不认为自然能像人那样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目的,更不认为自然必须满足人的目的,他所说的目的并不是有意识地去做出选择的目的,而是在事物之内事物所具有的要实现自身本性的自然倾向。这种倾向不一定会实现,会受到各种阻碍而不能实现,因而出现事物不能实现其目的的现象,有目的的自然倾向受到阻碍也是自发性和偶然巧合的原因。他还宣称上帝作为不动的动者,是世界的目的因。他的目的论对以后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8. 简述莱布尼茨对洛克的批判的反批判。
【答案】莱布尼茨为了维护天赋观念,针对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对他提出了反批判。他把他和洛克的分歧归结为如下几个问题:
(1)心灵本身是否像亚里士多德和《理智论》的作者所说的那样,是完完全全空白的,好像一块还没有写上一个字的板。
针对这一问题,莱布尼茨不再强调天赋观念是“普遍同意”的原则或观念,而是强调天赋观念的“潜在性”。
①莱布尼茨认为,洛克在驳斥了某种意义上的天赋知识之后,又承认知识除了感觉的外部来源之外,还有反省这一心灵固有的来源,可见洛克也不否认心灵中有某种天赋的东西。莱布尼茨指出,天赋观念是作为“倾向、享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并不是作为现实作用而天赋在我们心中的”。所以,莱布尼茨认为洛克认为的我们心中没有任何潜在的东西,甚至没有任何不为我们现实地觉察到的东西的观点是错误的,洛克没有考虑到心灵的实际活动。
②莱布尼茨认为,我们习得的习惯和对以前的记忆就不是永远为我们所明白知觉到的,此外还有千千万万的征象,说明在我们的心中有无数的知觉,但是并无察觉和反省。他还认为,细微知觉虽然是细小、混乱、杂多的,但作用却是巨大的。他还指出,借口知觉不到而排斥它们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