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637中西哲学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德的意志和意欲
【答案】意志是指自我决定的能力,是由我们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所决定的,是应当和义务的源泉。意志与自律、自由和自发性相联系,并与实践理性自身同一。意欲是选择或决定的能力,它既被意志决定,又受感性的影响。意欲由外在原因所决定,属于他律。它在绝对命令和欲望之间作选择:它选择绝对命令,因而是善; 它选择按照欲望活动,因而是恶。康德的意志与人的选择能力相分离,如此,既维护了善良意志又解释了恶存在的原因。
2. 神学德性
【答案】神学德性是指托马斯关于道德德性的分类。托马斯认为德性是“良好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不仅可以是理智的,也可以是意志的,前者是理智德性,后者则是道德德性。其中后者又可以分为基本德性和神学德性。基本德性是以理智为标准的意志的习惯,比如正义、谨慎、坚切和节制; 而神学德性是指意志遵从上帝的启示以及使徒的教导,从而培养出的好习惯,包括圣保罗宣扬的望、信、爱。
3.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答案】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由安瑟尔谟提出的一个证明上帝存在的理论。论证如下:上帝被设想为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不仅要在思想中存在,在实际上也要存在,否则,就与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发生矛盾。所以,上帝在实际上存在。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在哲学史上引法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最著名的观点是:康德指出“存在”并不是一个谓词,否定了本体论证明。
4. 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
【答案】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认为由于冷、热相互消长,气随着凝聚和稀散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形”的特点,气具有冷、热两种对立性质及与之相应的凝聚与稀散两种相反运动,因而可转化为具有其他性质的物质。当气稀散时,便生成火; 当气凝聚时,便产生风,风再凝聚成云,再凝聚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聚生成大地,最密集程度时变成石头。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
二、简答题
5. 简述柏拉图理念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答案】(1)基本含义
“理念”是指理智的对象,来自动词“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他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理念”的两层含义:
①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于理智之中的存在;
②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2)特征
①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因其而存在;
②超感性,它存在于可知领域,不能为感觉所感知,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③不变性和永恒性,它是真正知识的对象,它同于运动变化的可感对象,它是不变的、永恒的;
④绝对性,“理念”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
⑤客观性,“理念”是客观的存在,它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⑥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善”是最完善的“理念”,也是理念的追求目的;
⑦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
⑧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之间的关系不是杂乱的,而是形成一个有等级的体系。
6. 西方哲学史上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有哪几种? 请简述其中一种的基本内容。
【答案】对上帝存在进行证明是西方哲学史上较有特色的思想,是基督教哲学家、神学家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1)代表人物与方法
①安瑟尔谟运用逻辑手段对上帝存在进行本体论的证明。
②托马斯·阿奎纳对上帝存在进行史上著名的“托马斯五路证明”。
③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哲学原理中论证上帝的存在。
(2)“托马斯五路证明”托马斯·阿奎纳是中世纪经院派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托马斯五路证明”是指:
①事物的不断变化
万物都在运动,每一运动之物必有其推动者,这个运动的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他启动整个过程,自己却不受任何东西的推动,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②因果必然性
每一个事物都以一个先在的事物为推动因,每一个事件都有因可循。追循原因的根本,就可以找到第一个因,因为一个序列如果没有一个开端,就不会有中间和终端。这个终极动力因,就是上帝。
③可能性与必然性
所有的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每一个事物都依靠别的事物才可能存在。最终必定有一个事物
不依靠任何其他事物存在,这个必然存在的终极原因就是上帝。
④最完美的存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是美好的,比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其它事物不断完善的终极原因,所以必定有一个最完善的事物存在,那就是上帝。
⑤自然的秩序性
一切事物的活动都有一个目的,是有计划的,它们总是遵循可以达到最佳后果的同一条路线活动。所以,必然存在一个智慧者指导自然物朝向他们的目的活动,这个存在者就是上帝。
7. 简述爱尔维修的社会伦理思想。
【答案】爱尔维修的社会伦理思想是一种道德学,主要是闻明人类幸福的含义和获得幸福的手段。
(1)批判“天赋道德”论
爱尔维修以感觉论为理论基础,批判了“天赋道德”论。他认为道德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是后天环境的产物,天赋道德是不存在的。他把感觉分为肉体感觉性和记忆两种:肉体感觉性是指接受外界对象在我们身上造成的各种印象的能力,记忆是指保存这些对象在我们身上造成的印象的能力。
(2)自爱
①道德科学的基础是快乐主义。
他认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要发现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研究人。因人是由物质的肉体所组成的,所以,人应当具有物质的普遍属性,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可以归结为感觉。他认为肉体的感受性是形成各种思想的基础,而快乐和痛苦正是支配人的行动的肉体感受性,因此,道德科学的基础就是快乐主义。
②自爱是人的本性。
人作为生物体,本能的知道苦与乐,天生追求快乐避免痛苦,力求保全自己的生命,牟取个人的私利。由此他得出结论:趋乐避苦就是自爱,这种自爱就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的根本原则。他进一步提出自爱是从幼年起就铭刻在人的心里的唯一感情。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爱自己甚于爱别人。
③自爱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他认为自然界服从运动规律,精神世界则服从利益规律,这里的利益是指一切能够使人幸福的东西。道德以人的利益为准绳,利益支配着我们的一切判断。这样,他就建立了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伦理思想。自爱不仅是人们行为的动机,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结成社会的唯一原因。
(3)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①主要原则
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是爱尔维修道德学说的主要原则。他认为,个人利益和公共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