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02西方哲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理性主义
【答案】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狭义的理性主义发展于17~18世纪的欧洲,代表人物主要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它把数学当作是知识的模型,赞赏公理化方法,并认为哲学方法应与数学方法一样。它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相联系的,可以从某个自明的第一原理推演出来。它还承认先天知识或理性真理的存在。广义的理性主义是相对于非理性主义而言的,是指诉诸于人类理性能力和理性原则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它与强调宗教信仰、道德情感和情绪以及其他非理性成分的见解相对立。在这个意义上,经验主义也是理性主义。
2. “白板”说
【答案】“白板”说是指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这个用语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说,灵魂像一块写字板,虽然它潜在地是可想象的任何东西,但是在它有了思想之前,它实际上什么也不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学说,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有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
3.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答案】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其关于万物运动的变化法则的哲学观点。“逻各斯”原意是“话语”,引申为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他认为自然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因此宇宙的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依据“定则”的。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中唯一保持不变的,是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西力一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它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
4. 这一个
【答案】“这一个”是亚里士多德构造的专有名词。在《范畴篇》中,“这一个”是指“个别的且数量上为一个”,是与第二实体相对的第一实体的标志。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这一个”是第一实体,表示“是者”指称的个别事物的存在,与“这一类”表示的共相相对立。在《形而上学》中,他提出了在形式、质料及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三者之间,形式最合乎“这一个”
的标准。在这里,形式是一个殊相,但也有学者认为形式是一种共相。这一争论与“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表示的是普遍还是个别”的争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简答题
5.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谁的作品? 请简述该书的基本思想?
【答案】《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是叔本华的哲学代表作。本书的基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由充足理由律支配的世界、作为经验和科学的对象的世界,都属于表象的世界。反省和抽象意识只是哲学的思考,这使人们明白围绕着他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的,“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认为这条真理比任何其他真理都要普遍和绝对,它是一切认识的真理的前提。因为任何认识和真理都必然要预设主客分立这个共同而基本的原则,而主客分立则意味着客体必须以主体为转移而存在。
(2)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是指我们先天意识到的、构成整个现象世界的表象的四种联系形式。叔本华认为任何一个客体都小是以完全孤立和分散的形式呈现于人的表象中,我们关于对象的表象都以一定的形式与其他表象相联系。科学知识总是表象之间的联系的知识,它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而不只是表象的集合。这意味着必然存在着作为这种联系的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是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的基本原则。叔本华把人的表象能力分为直观表象能力、思维表象能力、感性想象表象能力、独立表象能力。充足理由律有四种表现形式:
①直观的、经验的表象,即主体按照时间、空间及因果性等先天的感知形式所构成的关于物理世界的对象。
②由抽象概念构成的表象,其相应的联系形式为判断,即概念的综合。
③时空的纯直观的表象,它们是数学的对象。
④对象只有一个,即作为意愿的源泉和主体的自我。
它们分别由生成的、认识的、定律的、动机律的充足理由律所支配,分别是物理的、逻辑的、数学的和伦理的理由。这些充足理由律是主体先天具有的,它不依赖客体,任何客体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按照同样为主体所固有的充足理由构成的。
(3)意志的世界
①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现象世界作为主体的表象而存在。主体本身又是表象世界中的个体,它必须有身体作为其凭借。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情感和欲望,即意志。因此,人的理性、知识就其起源和实质而言,都是服从于意志的。理性的目的不是其本身,而是作为满足欲望的手段。人的记忆、性格、智慧等一切心理意识现象,甚至连人的肉体活动,都由意志所决定。
②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既然人是有意志和欲望并由意志和欲望来支配其一切的,那整个宇宙也必然是这样的。意志是无所不在的,它既是每一特殊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也是全部事物的
实质和核心,它既表现于盲目的自然力中,也表现于人的自觉的行为中。因此,世界只是这个意志的一面镜子。
(4)生命意志
意志的基本特点是求生存,即“生命意志”。万物最珍贵的就是生存,利己主义是人类的天性。叔本华用生命意志来说明具体事物何以存在和自在之物的世界如何通向现象世界。
①具体事物的存在
a. 生命意志即宇宙意志,它表现为世界上名色各样的不同等级的事物通过不同等级的理念来实现。理念是意志的“恰当的客观化”,是真实的存在。
b. 意志的客观化有许多确定的等级,通过它们意志的本质逐渐清晰而完备地表现于表象。 ②意志世界与现象世界
a. 两者的关系是原型与摹本的关系。
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事物,即对应于个人的实在世界,只是虚幻的存在。处于最高等级的理念是人的理念。人与其他事物不同,知道自己既是意志又是表象,也知道世界同样如此。人与世界是同一的,但只有天才在其直观中才能认识到这一点。天才作为认识的主体是纯粹的主体,是意志本身,而作为他的认识对象的事物也不再是现实事物,而是事物的理念,即意志本身。作为认识主体的意志与客观的意志是同一个意志。意志世界等于主体的、“我的”意志世界,世界就是我的意志。
b. 对意志世界只能通过非理性的、非科学的方式去认识,而科学所运用的理性的、概念的或逻辑的认识,其对象是现象世界。
理性认识永远不能透过外部达到事物的实在本质。理性的主要作用是实践性的,是生命意志维持生存的工具。如果要达到主体本身,必须借助非理性的直观。直观的认识超出经验和思维的认识,这就使自己完全沉浸在直观中,并让自己的整个意识充满着对于当下自然客体的静观。这种静观的结果是物我两忘、物我合一,主体成为理念、永恒的形式、意志在这个阶段上的直接的客观化。
6. 如何理解巴门尼德的存在与思想是同一的思想。
【答案】“存在与思想是同一的”是巴门尼德的重要论题。
(1)“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
巴门尼德区分了两条道路,肯定了真理道路的正确性。
①“真理之路”: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
②“意见之路”: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这条则根本不可能,因为“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
(2)存在与思想的同一性
①存在的内涵
巴门尼德的“存在”来源于希腊语中的“是”(be ),既可用作系动词,起表述作用,又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