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宁夏大学政法学院801西方哲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德的图式
【答案】康德的图式是连接范畴和经验的中介,他的图式论是为了克服范畴论的困难。在运用范畴概念于经验的判断时,图式是重要的一步。虽然范畴没有经验来源,但每个范畴有其经验的对等物即图式,使其运用成为可能。概念的图式不是意象,而是产生意象的规则。每个图式都是时间的先验规定,所以图式只是加了时间条件的范畴本身。因而它一方面与范畴同质,具有普遍和先天性; 另一方面与现象同质,因为它包括想象力、时间和表象杂多。图式由于这种特性成为概念和直观的中介,才产生判断。只有借助于图式,概念才能够被应用于现象,没有图式,概念就没有意义。
2. 《精神现象学》
【答案】《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哲学著作,1807年出版。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主张意识的发展是基于意识本身的矛盾进展的,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的统一。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3. 这一个
【答案】“这一个”是亚里士多德构造的专有名词。在《范畴篇》中,“这一个”是指“个别的且数量上为一个”,是与第二实体相对的第一实体的标志。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这一个”是第一实体,表示“是者”指称的个别事物的存在,与“这一类”表示的共相相对立。在《形而上学》中,他提出了在形式、质料及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三者之间,形式最合乎“这一个”的标准。在这里,形式是一个殊相,但也有学者认为形式是一种共相。这一争论与“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表示的是普遍还是个别”的争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4. 谢林的同一哲学
【答案】谢林的同一哲学是指由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这两部分构成的统一。他认为,哲学必须始于一个绝对同一的本原。绝对的同一性是指卞体与客体尚未分离的本原,是绝对的理性。主体与客体、观念与实在不可分地结合在这种绝对理性之中,理性是派生主体与客体的唯一本原。他认为绝对的同一性自身有一种“原始冲动”,并发展为“原始对立”,因而有了主体和客体、
理想和现实的发展。他认为,我们只能借助十理智直观去认识“绝对”。但只有少数天才才具有这种理智直观,这样,同一哲学就陷入神秘主义了。
二、简答题
5. 简述托马斯·阿奎纳的感觉论。
【答案】托马斯·阿奎纳将感觉分为外感觉和内感觉,认为内感觉是通过对外感觉获得的关于事物印象进行再认识。他坚持亚里士多德主张“我们的认识开始于感觉”的观点,并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觉上升到理智的过程。
(1)外感觉
外感觉有五种,包括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和嗅觉。五种外感觉中,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触觉是最一般、最基本的外感觉。因为触觉可直接与可感事物接触,不像其他的外感觉需要依赖中介事物。按照他的观点,外感觉接受的是可感事物的印象。
(2)内感觉
内感觉包括想象、辨别、通感和记忆,其中想象在内感觉中最为重要,它为理智提供了原始材料。
①想象是对感觉的印象进行初步的抽象,然后将印象中的可感性质与可感质料进行分离,或者在分离之后再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印象。
②通感是对外感觉的综合,即将从不同感官得来的不同印象综合成一个统一的印象。
③辨别是将所感知的对象与自身联系起来,然后对其进行评定。
④记忆是把外感觉和内感觉中的印象储存起来,可以在心灵中随时再现。
(3)感觉的意义
托马斯·阿奎纳认为“有感觉才有理解”,感觉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即“理智之中没有不被感觉先行知道的东西”。
6. 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观点。
【答案】(1)现实政体
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希腊城邦的宪法和政制的基础上,对各国政体做了形式上的区分。
①政体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把政体划分为两种:为了公民共同利益的好政体和为了执政者私人利益的坏政体。每一种政体又分为三个属:
a. 好政体包括由一个人统治的君主制、由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和由多数人统治的立宪制; b. 坏政体则依统治人数的多寡分为由一个人统治的暴君制、由少数人统治的寡头制和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
②政体优劣的决定因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优劣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而是统治者的德性和目的。
每一类坏政体都是由相应的好政体蜕变而来的。例如,由一个人统治的政体,如果统治者贤明,则为君主制,反之,则为暴君制。君主制蜕变为暴君制,同样地,贵族制蜕变为寡头制,立宪制蜕变为民主制。
(2)最理想的政体和现实中最佳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区别了最理想的政体和现实中最佳的政体:
①最理想的政体
最理想的政体是君主制,公民被一个在各方面都最卓越的人统治,并被他当作自由人来统治。②现实中最佳的政体
在现实政治中,没有一个人有高于其他任何人的统治资格。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现实政治中,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成分:非常富有的阶级、十分贫穷的阶级和居于两者之间的阶级。根据他的中道学说,由中等阶级统治的政体是最佳的政体。这种政体的优越性是稳定持久的。它是由中等阶级统治的政体,即由少数富人统治的寡头制和由多数贫民统治的民主制的中道。他说,中等阶级是一个国家中最安稳的公民的阶级。所以他们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则,最不会逃避治国工作。在中等阶级人数众多的城邦中,国家会治理得很好。
7. 简要叙述罗吉尔·培根是如何论述实验科学的优越性的。
【答案】罗吉尔·培根是提出“实验科学”这一概念的第一人,他认为:“没有经验就没有东西可被充分认识。”一切事物都须被经验所证实。在他看来实验科学有以下三方面的优越性:
(1)能够充分证明科学的结论。
罗吉尔·培根认为虽然推理可以排除那些自相矛盾的科学结论,但是只有实验科学才是确定科学的必要条件。推理是不够的,经验才是充分的。
(2)可以辅助其他科学达到他们自身的目的。
罗吉尔·培根认为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理。
(3)具有很强的自身实用性。
从事实验科学的研究本身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实际利益,从而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以此来实现人们的世俗目的。
8. 奥古斯丁对世界恶的解释。
【答案】奥古斯丁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神正论和意志自由说解释了人间恶的存在。 (l )恶的定义
在奥古斯丁看来,因为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由全知全能的上帝创造的,所以都是善的,全知全能的上帝绝不会创造出任何一个恶的事物。他将恶定义为“背离本性,趋向于非存在……倾向于存在的中断。”“趋向于非存在”不等于非存在,该定义没有简单地将恶变为虚幻影像,而是肯定了恶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占据不可否定的位置。在世界这一存在的等级体系中低一级事物是相对于高一级事物的非存在,高一级事物是低一级事物存在的根据。如果放弃这一根据,趋向比它低级的事物,这就是趋向非存在,表现出恶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