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842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话本小说

【答案】话本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是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表。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中,小说、讲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钱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 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2. “春秋三传”

【答案】“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合称。《左氏春秋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 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内容丰富,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从而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春秋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3. 江西诗派

【答案】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发有组织的、有理论宗旨的诗歌流派。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的创作主张及特色是:重视句法、喜用拗句; 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风格生新瘦硬. 但兼有浏亮芊绵。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 尽善尽美

【答案】“尽善尽美”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孔子又认为,

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文以载道

【答案】文以载道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本质的一种重要论述。它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一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6. 《三戒》

【答案】《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这组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作者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

7. 建安风骨

【答案】建安风骨是对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俊爽刚健风格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8. 诗为“活物”

【答案】诗为“活物”是古代诗学概念。出自明代钟悍的《诗论》:“诗,活物也,游、夏以后,自汉至宋,无不说诗者,不必皆有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皆有当于诗之中。非说诗者之能如是,而诗之为物,不能不如是也。”原是他对《诗经》的作品能被历代不同读者反复研求阅读,新意迭见现象的抽象概括,而其意义也普遍适用于诗歌的接受批评。钟惺认为《诗》是一种流动不居的“活物”。“活”是作品本身的一种客观属性,这不仅是因为诗歌作品意蕴丰富奥邃,还因为诗歌的艺术形式有被断章取义的灵活性。诗之为“活物”,又是读者对作品意蕴的赋予和追加。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韩愈所说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案】(1)“气盛言宜”的含义

“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诩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

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气盛言宜”的合理性

韩愈在《答李诩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毕宜。”气盛是指作者道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他认为,只要气盛,则发言、著文,无论言之长短,声之高下,都会是适宜的。韩愈把气与言的关系同水与浮物相比,缺乏科学的必然性,但他强调作家内在方面的道德修养对言辞文章的决定作用,还是合理的。

(3)“气盛言宜”的意义及局限

①意义:韩愈的这个论点,源于孟子的养气说。这对韩愈重气思想是有启发的,但孟子并未论及气与文的关系。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又是儒家的德行为文章之本的传统观点的发挥及运用。韩愈认为道德修养是“实”,文是“实”的外部表现。他由孟子“养气”说引申出“气盛言宜”论,其本人诗文之盛气则源于其道德、学识之“养”,对后世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局限: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应该肯定的。但有重道轻文的倾向,则不利于文学的发展。

10.“金圣叹”小说批评中的“因缘生法”是什么意思?

【答案】(1)“因缘生法”的含义

“因缘生法”语出释典,是佛教缘起论的基本组成观念,用以解释宇宙、社会、人生以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因缘和合而世间万事万物生起。“法”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概括。“因缘”则指生起法的内外原因。金圣叹将这一佛理用来论文,意在表明文学创作也是人内在精神活动的外化,种种的法皆源自文“心”。

金圣叹在小说批评中提出了“因缘生法”这一典型人物性格塑造的审美见解。如同严羽以禅宗喻诗,成为我国诗歌美学的一种方法一样,金圣叹以佛教的龙树之学来说明小说美学。龙树《中论》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因缘”在佛教中指的是产生结果的直接和辅助原因。“因”是直接原因,“缘”是辅助原因,“法”指事物。“因缘和合,无法不有”的“和合”又是指的协调。当“因缘和合”后,任何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说把握了事物的因缘条件,就能把握住对象。

(2)“因缘生法”的意义

①“因缘生法,一切具足”

用“因缘和合,无法不有”、“因缘生法,一切具足”解释人物性格的塑造,复杂的疑题便迎刃而解。小说家大可不必为写“偷儿”而去做“偷儿”,他只需研究“偷儿”产生的“因缘”条件,就能够了解和掌握“偷儿”的特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幻化为描写对象,就能塑造出传神逼真的艺术形象。“深达因缘”,就是将人物形象性格的依据了然在胸,从而也就能刻画出人物性格了。换上金圣叹的另一说法就是“审知其理,而睹天下人之面……彼万面不同,岂不甚宜哉! ”对于第二十回宋江杀阎婆惜,金圣叹赞赏道:“宋江之杀,从婆惜叫中来; 婆惜之叫,从鸾刀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