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保险学院)之《社会保障学》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职业福利

【答案】职工福利又称员工福利,是指企业基于雇佣关系,依据国家的强制性法令及相关规定,以企业自身的支付能力为依托,向员工所提供的、用以改善其本人和其家庭生活质量的各种以非货币工资和延期支付形式为主的补允性报酬与服务。广义的员工福利是由企业雇主专门面向其内部雇员所提供的,用以改善雇员及其家庭生活水平的一种辅助性措施和公益性事业。从整体报酬的角度而言,员工福利是企业向员工支付的、不以员工向企业供给的工作时间为单位来计算的,有别于工资、奖金的间接性薪酬支付,是全部报酬的一部分。

2. 社会保障基金

【答案】社会保障基金是指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保障制度实践中,一方面,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企业或集体、个人的原始收入,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拨款、企业或单位和个人缴费等方式来建立社会保障基金; 另一力一面,根据一定的法定条件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同项目的社会保障对象提供现金援助和福利服务,其功能在于解除受保障对象的后顾之忧,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并不断增进国民的福利。

3. 社区福利服务

【答案】社区福利服务是以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以社区为主体的社会服务,是由政府倡导,以群众自治、自我服务为主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体系。是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社会基层组织载体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延伸及必要的补充。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了四个大的方面:社会工作、教育工作、医疗服务、社会接待工作。

4. 社会救助基金

【答案】社会救助基金是指国家通过经常性预算和财政性拨款等形成的,专门用于救助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基金。根据资金的来源渠道,社会救助基金可以分为政府财政性基金和民间慈善基金。政府财政性基金来源于国家税收,主要是为了应付各种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缓解社会成员的贫困。民间慈善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用于帮助需要得到帮助的人们。在实践中,社会救助金的给付并不需要以缴费为前提,一般由国家、社会向被救助者实施单向的货币、实物及服务救助。

5. 最低生活标准线

【答案】最低生活标准线又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内,由政府制定

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维持一个人生存的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标准。最低生活标准线体现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统一,它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精确的统计和计算确定的。

6. 员工福利

【答案】员工福利(又称职业福利、机构福利),是以企业或社会团体为责任主体,专门面向内部员工的一种福利待遇。

①广义的员工福利通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国家规定实施的各类基本的社会保障、企业年金及其他商业团体保险计划、股权、期权计划、其他自主建立的福利计划等,它本质上属于职工激励机制范畴,是职工薪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狭义的员工福利是指为满足职工的生活或工作需要,企业自主建立的、非法定的、在工资收入之外向员工本人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系列福利项目,包括货币津贴、实物和服务等形式。

7. 福利性

【答案】福利性是社会保障的主要特性之一,是指相对于社会成员个人而言,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要小于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收入。换言之,凡所得大于所费即具有了福利性。社会保障的福利性特征,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具体表现在:①社会保障事业都以非营利为基本目的,它的指导思想是以造福于所有社会成员为前提; ②资金来源中包括大量公共财政补贴,公共财政来自社会税收,通过直接投入和转移支付,保证了社会成员享有社会保障相关福利权利的实现; ③社会保障中个人的负担相对较轻,不少项目是减免费用的,特别是弱势群体从社会保障中获益最多,而负担则最少; ④福利性服务较广泛,除福利性津贴等之外,福利性服务也包括在诸如医疗护理、伤残重建、工伤康复、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老年照顾等中; ⑤社会保障中对特殊群体的福利安排非常全面。

8. 五保制度

【答案】五保制度是指针对农村中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由乡、村两级组织负责向其提供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和保教等五个方面的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五保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自1953年全国陆续开展合作化运动后,农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当时,中国实行严格的城乡户籍分隔制,农村中的孤寡老人与孤儿等不可能像城市孤寡老人与孤儿一样得到国家的直接援助,他们的生活只能依靠乡村集体经济来保障。

二、简答题

9. 试分析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答案】(1)补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目标一致

①社会保障是一种收入再分配方式,因为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收入和向雇主

与劳动者个人征收的社会保险费等; 社会保障又按照各个项目的规范将这笔资金分配给受保障者,使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并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延续性。

②社会保障既受整个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又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收入分配格局。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生存权和发展权成为社会成员最基本的权利,作为社会再分配机制,社会保障的分配目标无疑是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最终实现社会公平。由此,无论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目标都是一致的。

(2)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方式的关系

分配方式主要有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需分配。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多层次多项目的复杂分配系统,其中既有按劳分配的成分,又有按需分配的成分。社会保险的缴费通常与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相关联,它实际上是按劳分配的延续,但在待遇给付时却并非完全按照缴费多少来决定,而是根据需要来确定,从而可以视为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混合; 社会救助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它明显地体现出按需分配的原则。

(3)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层次

社会保障制度除涉及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外,实际上还有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的主要分配形式,第三次分配由于规模有限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亦很有限。

①社会保障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关系

可以概括为两点:

a. 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b. 社会保障弥补初次分配的不足。

②社会保障与再分配的关系

社会保障作为再分配的主要方式与途径,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安排,维护并实现着社会公平与正义,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保障。从现代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各国社会保障分配规模逐渐扩大,分配水平逐渐提高,这一方面是应付社会风险、提供国民生活保障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收入和资源公平分配的需要,社会保障规模的扩大表现了国家再分配力度的增强。在我国强化我国社会保障再分配功能应该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方面。

③对第三次分配的界定

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出于个人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赠出去,形成慈善公益基金,然后再资助那些需要资助者。由于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自愿的、非制度化的分配方式,缺乏稳定性常常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是慈善事业等补充保障的重要资金来源。在我国,第三次分配功能尚十分微弱。中国现代意义的慈善事业还非常落后,应根据我国国情,完善社会捐赠制度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制,同时大力发展民间慈善公益组织并提高其公信度,完善制度建设和监督,增强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调节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