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史之外国教育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单选题
1. “新大学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19世纪50年代开始
B. 私立,男女学生均可进入
C. 学生多为工商业子弟
D. 重视科学、数学和商业
【答案】A
【解析】进入19世纪以后,产业革命带来了文化科学知识的勃兴,功利主义成为重要原则,普遍要求大学能研究、教授新课程。加上古典大学对非国教派教师的排斥,形成建立新大学的思潮,当时许多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非国教派人士、重视科学发展的世俗学者、以及一些工业资本家中的开明人物都有这种愿望。在此背景下,英国开展起了“新大学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工业繁荣、文化集中的城市成立了新大学。这些新大学的共同特点是:私立、招收学生无教派及性别限制、采用住宿与走读两种制度、重视科学、数学与商业科目。进入新大学的学生多为工商业资产阶级子弟。在新大学运动的推动下,牛津、剑桥大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增设近代科学专业,重视自然科学教学等。
2. 在人性与教育作用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提出“性日生日成”和“习与性成”的观点,旨在强调( )。
A. 人性如素丝
B. 人性无善无恶
C. 人性具有生成变化性
D. 人性具有稳定性
【答案】C
【解析】王夫之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他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所谓“气享”。这种能力在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新故相推”而发展,因此人性是
,“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己成可革”的。人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旧生日成”以至于善的。王
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认为“习”在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不良教育养成不良习惯,要改变极不容易,所以必须从幼小时就注意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善成性,二是可以改变青少年时期因“失教”而形成的“恶习”。所以,在人性与教育作用的问题上,王夫之强调人性具有生成变化性。
3. 1697年洛克为英国贸易和殖民地事务委员会拟写过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主张开办( )。
A. 星期日学校
B. 工作学校
C. 文法学校
D. 公学
【答案】B
【解析】1697年洛克为英国贸易和殖民地事务委员会拟写过一份《工作学校计划》。洛克在计划中主张将没有工作而领取教区补助金的贫民家庭的14岁以下的子女组织起来劳动,以便安定社会秩序,减轻教会负担,创造更多的利润。工作学校中没有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养成宗教意识的互动和从事纺织品制作等方面的手工业劳动。洛克所拟的劳动学校计划实质上是压榨贫儿血汗、愚昧他们的心灵、出卖儿童人身的一个赤裸裸的剥削计划,它提出的每项建议都反映出洛克
,与“绅士教育”理所代表的一切形式的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敌视态度。作为一种“教育计划”
论成为极其鲜明的对照,明确地表示出教育的阶级性的规律。
4. 某山区小学,每个年级数学、语文等科的教学均由一名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属于( )
A. 兼任教师
B. 主任教师
C. 级任教师
D. 科任教师
【答案】C
【解析】考查不同类型老师概念的理解。主任教师主要是说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级的老师,负责一个班级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老师。科任老师是不做班主任,专门承担各学科教学任务的专职老师。级任教师,每个年级数学、语文等科的教学均由一名教师担任的教师。
5.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苏联在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曾出现把智育视为教育的中心任务、片面追求升学率、相对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此现象发生于( )。
A. 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B.20年代的教育改革
C.30年代的教育改革
D. 卫国战争时期的教育改革
【答案】C
【解析】苏联在具体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偏差:20年代过分强调
,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 30年代劳动教育,把生产劳动看做“学校生活的基础”
则把学生的智育看成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劳动课,结果使学校教育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在苏联建国初期,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教育
领导机构一实行民主化、非宗教化的国民教育原则,建立了统一劳动学校等等。因此,答案选C 。
6.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
A. 教育准备生活说
B. 教育适应生活说
C. 教育超越生活说
D. 教育改造生活说
【答案】B
【解析】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来看,教育目的论有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准备生活说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其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与“教育准备生活说”相对的教育适应生活说是主张教育是对现实生活适应的学说,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将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叫儿童适应眼前的生说环境,即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其首倡者为美国教育家杜威。其他一些进步主义教育家亦和杜威持同样观点,认为教育应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超越生活说,认为教育应该超越当前的现实社会,给予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或可能,致力于满足未来社会的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改造生活说,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变化。题中所述的着眼于个人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的学习目的就是杜威的教育适应生活说的观点。
7. 据《礼记•王制》记载,西周天子和诸侯所设大学分别称( )。
A. 成均、伴宫
B. 辟雍、库序
C. 辟雍、洋宫
D. 辟雍、泽宫
【答案】C
8. 某学生因对“必须坚持每天一定量运动达半年以上”的要求感到自己落实困难而放弃了瘦身计划。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这表明其对瘦身的( )。
A. 结果期望低
B. 结果期望高
C. 效能期望低
D. 效能期望高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班杜拉提出了与传统的期待概念不同的效能期待概念。传统的期待概念指的只是对行为结果的期待,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某学生能预测到每天一定量运动达半年以上就能瘦身,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