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652国学通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连绵字

【答案】连绵字是指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一个语素意义的双音节词。从语言角度来说,就是“连绵字”,又称联绵词。先秦以前,就有数量不多的连绵词。连绵的名称见于宋代张有的《复古编》。连绵字可以分为:

(1)双声字。如“犹豫”、“留连”等。

(2)叠韵字。如“仿徨”、“叮咛”等。

(3)非双声叠韵字。如“淡漠”、“颠沛”等。

除这三类之外,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如王国维的《连绵字谱》。

2. 韵脚

【答案】韵脚是指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又称为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鸦”和“家”押韵。韵脚最广泛应于文学作品中,诗歌尤甚,使行文变得赋有节奏和音乐之美,现代韵脚诗便将韵脚这一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

3. 脱文

【答案】脱文是训话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简称“脱”,也称“脱字”。这个属于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4. 喻三歸匣

【答案】喻三归匣是古代音韵学的一种描写声母变化的术语,是以曾运乾以中古音韵推演上古音韵得出的规律。宋代提出了“见溪群疑,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影晓匣瑜,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这三十六声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与之相较,上古声母系统中声母共有三十二个,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出一些。而其中,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一类接近定母。前一类即所谓“喻三归匣”。

5. 四声

【答案】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用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普通话己经失去了入声,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浊上声归入去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6. 谓

【答案】谓是古书注解术语。往往在以具体解释抽象,或以一般解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是放在“谓”的前面。如《论语·為政》中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

,孔安國注:“政謂法教。免而無恥。””

7. 小篆

【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8. 尔雅

【答案】《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话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此外,《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二、翻译

9. 为以下古文加标点并将之翻译为现代白话文。

(1)断句并标点。

荆宣王同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随我俊颧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舆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襄带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2)译文。

【答案】(1)标点

荆宣王同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畏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随我俊,颧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為然,故遂舆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襄带甲百為,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2)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 ”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替你在前面走,您

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 ’老虎认为它是对的,所以就和狐狸同行,百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10.将下面短译成现代汉语。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宜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日,“欲何言? ”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勅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后汉书·酷吏列传·董宣传》)

【答案】湖阳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哭诉。帝大怒,召董宣,要用木槌打死董宣。董宣叩头说:“请允许我说一句话再死。”帝说:“你说什么? ”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汉室,如果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 我不须槌死,我会自杀。”说完以头撞柱,血流满面。帝令小太监上前抓住董宣,要他向湖阳公主叩头认错,董宣不从,(皇帝)强制使他磕头认错,董宣两手撑住地面,就是不肯叩头。湖阳公主对帝说:“你过去是布衣,藏匿逃亡和犯了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门,如今贵为天子,威权不能加于一个地方官员身上吗? ”帝笑着说:“天子不能与布衣相提并论。”于是下令:“硬脖子县令出去! ”并且赏钱三十万。董宣把钱都分给了手下官吏。

11.给下引的古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答案】(1)标点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呈日人玺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2)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刷墙时,有一小点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妞泥落在鼻尖上,他让一个名为石的匠人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石像风一般挥动斧子,郢人站在那里任凭他砍削。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召见石说:‘请你试着为我表演一次。’匠人说:‘我曾经能够砍掉鼻端白粉,即使这样,但我施技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施先生死去之后,我没有施技的人了! 也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