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认同模式
【答案】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会认同模式(socialidentificationmodel )指出,社会群体(socialgroup )的定义应该是拥有共同的社会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认为他们自己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类型的成员。按照这种概念,群体的成员彼此之间不需要有直接的关系,这个群体也不必有一个结构。对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人们在回答“我是谁? ”这样一个问题时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个人所属的或所确认的群体的立场来回答,因此,一个人从其赞赏和确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一种社会认同(socialidentity )感。社会认同模式以某些显著的方式改变我们对群体的看法。第一,它认为,群体成员重要的一种分类是根据认知的反应(“我是谁? ”)而不是情感的反应(“我是否喜欢这些人? ,’)。第二,它认为,这种人对社会类别的自我定位不是一种微弱的联系,而是他们自己心中认为重要的一种群体成员的感觉。第三,它认为,这种对社会类别的认同过程可能产生重要后果。
2. 乔治·赫伯特·米德
【答案】乔治·赫伯特·米德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符号互动论和“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此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CI )和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CMe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3. 发展传播学
【答案】发展传播学是在冷战背景下诞生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发展传播学将大众传播视为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力的工具,认为媒介能有效率地传播关于现代性的信息,并且有助于将民主政治制度、实践及市场经济,传送到经济落后的传统国家去,如第二世界国家。它的基本观点有: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卜; 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丹尼尔·勒纳、施拉姆、罗杰斯等都强调了传播在发展进程中
的重要性,而大众媒介特别是广播被看作是加速行为和结构变革的重要手段。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理论流派,主要有三种模式:主导模式(或称现代化模式)、依赖模式(或称依赖性批判模式)以及交互模式(或称参与性模式)。
二、简答题
4. 科学的假说是如何产生的? 在研究过程中怎样利用科学的假说最终得出结论?
【答案】(1)在研究过程中,当研究者认识到某个问题需要解决,不管它是实践问题还是理论问题,他便会去寻找有关这个问题的己有知识(常常是一个围绕某一方面的“为什么”的问题)。在查阅特定领域的现有“文献”之后,就提出一个假说。假说保证对问题答案的探索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2)一个假说或科学命题通常以条件形式(“如果一,那么…”)构成,虽然人们通常并不明确说出这些假说,但是人们假定在所有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条件下不难作出这种陈述。一旦建立了这种条件关系,科学家处理的就是一种因果关系。原因叫作自变量,而结果叫做因变量。科学家们最终寻求的还是这种因果关系。
(3)科学是试图以最简略的概括来解释尽可能多的现象。科学的双重目标就是在简化的同时寻求对问题的解决。如果科学家在工作中使用的是合乎规律的、有序的或者说自然的数据,则人们假设,最终整个宇宙都是可知的。众多科学追求对未知领域的理解,追求最终的结论。
5. 简述受众的选择性过程。
【答案】人不可能全部接受所有作用于其自身的信息,只能是一种对象性的输入和能动性的选择相结合。在反映和接受过程中,受众对一切信息都需要进行自身过滤和筛选,也就是要进行选择。受众对信息的选择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1)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指认识结构、社会类型和有意义的社会联系所产生的,与这些因素有关的媒介内容注意力的方式。从媒介选择上来讲,受众一般选择自己习以为常和喜爱的媒介,如知识分子一般选择印刷媒介,教育程度偏低者多选择电子媒介; 从传播内容上来讲,受众一般选择能够支持其信念和价值观的信息,以减轻认知上的不和谐; 从传播形式上来看,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选择取向。
(2)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是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一方面,由十受众个人生活环境、经历等的不同,使得信息的外在刺激在人的头脑中产生的反应不同; 另一方面,当所传播信息与人们的需要、经验和倾诉等结合时,受众就对信息产生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受众对信息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受众对信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受众往往会加入主观因素而造成理解的差异。
(3)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记忆是指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容。受众在选择性的接收和理解信息之后,能够保证在记忆中的信息量大大小于前者。大多数信息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