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表示智力的指标中,依据测验分数常态分布来确定的是( )。

A. 心理年龄

B. 智力年龄

C. 比率智商

D. 离差智商

【答案】D

【解析】离差智商是依据测验分数的常态分布来确定的,是一种以年龄组为样本计算而得的标准分数。心理年龄即智力年龄,其意义是被试的智力水平相当与多大年龄的儿童。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

2. 反映测验结果可靠性、稳定性的指标是( )。

A. 效度

B. 信度

C. 难度

D. 区分度

【答案】B

【解析】信度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和信度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效度,信度是效度的前提条件。信度只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因此,信度可以视为测试结果受随机误差影响的程度。系统误差产生恒定效应,不影响信度。

3. 关于百分等级,表述正确的是( )。

A. 指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

B. 百分等级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越高

C. 也称百分位数

D.15的百分等级表示在常模样本中有85%的人比这个分数要低

【答案】A

【解析】百分等级是应用最广的表示测验分数的方法。一个测验分数的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百分等级指出的是个体在常模团体中所处的位置,百分等级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就越低。15的百分位等级表示常模样本中15%的人在这个分数以下,即有85%的人比这个分数要高。

4. 1937年,施瑞奥克(J.K.Shryoek )将我国三国时期刘邵关于人的能力研宄的著作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该著作是( )。

A. 《人物志》

B. 《心书》

C. 《吕氏春秋》

D. 《学记》

【答案】A

【解析】三国时期刘邵的《人物志》是一部研宄能力的专门著作。在该书中,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12种类型,即清节、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和雄杰。

5. 在心理测验中,通过将被试的反应与标准答案相比较而获得的测验分数称为( )。

A. 原始分数

B. 导出分数

C. 常模分数

D. 掌握分数

【答案】A

【解析】导出分数是在原始分数转换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过统计处理后获得的具有一定参考点和单位且可以相互比较的分数。掌握分数即确定一个评判标准,来判断被试是否通过或达到掌握的水平。③常模分数是指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④原始分数是被试在接受测验后,根据测验的计分标准,对照被试的反应所计算出的测验分数。

6. 要比较几个不同性质的测验分数,最恰当的是比较( )。

A. 原始分数

B. 众数

C. 百分等级

D. 平均数

【答案】C

【解析】因为测验分数的性质不同,则这几个测验的众数、百分数和平均数锁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直接进行比较。而百分等级表示的是在这个群体中低于这个分数所占的百分数,它表示该测验分数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可以进行比较。

7. 根据测验中不同维度或分测验的导出分数,绘制形成的折线图或柱形图称为( )。

A. 结构图

B. 碎石图

C. 剖面图

D. 茎叶图

【答案】C

【解析】剖面图是根据测验中不同维度或分测验的导出分数,绘制形成的折线图或柱形图。茎叶图又称“枝叶图”,它的思路是将数组中的数按位数进行比较,将数的大小基本不变或变化不

,将变化大的位的数作为分枝(叶),列在主干的后面,这样就可以清大的位作为一个主干(茎)

楚地看到每个主干后面的几个数,每个数具体是多少。

8. 同质性信度主要反映测验内部( )间的一致性。

A. 两半测验

B. 题目与分测验

C. 所有题目

D. 分测验与测验

【答案】C

【解析】同质性信度主要反映的是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当各个测题的的得分有较高的正相关时,不论题目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则测验为同质的。相反,表面看起来题目都是测的是同一特质,但各个题目间相关很低或负相关时,则测验为异质的。分半信度测的是两半测验的一致性。

9. 根据默瑞需要理论编制的人格测验是( )。

A. 卡特尔16人格因素问卷(16PF )

B.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

C.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 )

D. 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EPPS )

【答案】D

【解析】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EPPS )是一种自陈量表,它以默瑞的需要理论为基础,所测的十五种人类需要包括:成就、顺从、秩序、表现、自主、亲和、省察、求助、支配等。卡特尔16人格因素问卷的理论基础是个性特质论;艾森克人格问卷是在艾森克三维人格论基础上编制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是以人格理论为基础编制的。

10.两次实施测验( )。

A. 间隔时间越长越好

B. 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C. 应连续进行

D. 间隔以2〜4周为宜,最好不超过6个月

【答案】D

【解析】如果两次施测相隔的时间太短,则记忆犹新,练习的影响较大;如果相隔的时间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