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大学专业学位中心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文化理论

【答案】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本尼迪克特,该理论重视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社会组织的产物,社会就是由社会角色构成的。她对“文化继承”的概念下了定义,其文化制约连续性的特点可以提醒青少年工作者小要人为扩大成人与青少年的差异性,而要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

2. 操作学习理论

【答案】操作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被称为新行为主义的斯金纳。他重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曾提出B=f(E )的公式(其中,B 代表行为; E 代表环境),认为人们的一生都处在学习的环境之中,获得满足的行为会得到增强,而“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是改变与塑造个人行为的两个重要力量。他提出的“操作制约”等社会控制的方法和“身体限制”等自我控制的技术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上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3. 社会剥夺

【答案】对相对贫困内涵的拓宽部分做出规范的概念是社会剥夺。英国学者汤森最早将“相对剥夺”的概念用于定义与度量贫困。按照他的解释,“相对剥夺”是指社会上一般认为或风俗习惯认为应该享有的食物、基本设施、服务与活动的缺乏与不足,即因为缺乏资源而被剥夺了享有常规社会生活水平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机会和权利。

4. 专业成长

【答案】专业成长是指两方面:一是指由于社会发展变化,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认识案主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理论、服务案主的技巧与价值也不断发展; 二是指社会工作者不断追求自我完善,追求知、觉、行三方面的整合,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实务能力,促进专业自我的成长。

5. 民政工作

【答案】在20世纪80年代初召开的第八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当时的民政部部长崔乃夫曾将民政工作概括为“三个一部分”—政权建设的一部分,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它仍是目前中国民政工作的基本格局。民政部门则是政府推行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工作实务的行政管理部门。中国社会福利服务的四个支撑点:一是政府; 二是企业; 三是社区,尤其是基层社区; 四是社团,特别是非政府的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工作)和慈善机构。在上述四个支撑点中,有三个在民政工作的职责范围之内。

二、简答题

6. 简述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工作发展的关系。

【答案】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工作发展的关系论述如下: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福利体制基本是一种低水平、专业化发育不足和覆盖面狭小的剩余性社会福利,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和相关社会服务主要是通过行政管理与社会动员的方式来完成,以满足社会控制的需要,从而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与即时性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民间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发育不足,由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几乎不存在。同时,由于单位制的影响,居民社会生活服务需要基本在单位内部得到满足,社区内自身的服务系统也很欠缺。

(2)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的经济与社会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刺激了经济的长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改革也导致传统的单位制福利的萎缩和单位对就业者个人责任的减少,企业事业单位包办社会福利服务的局面在改变,而传统的民政体制也面临资源和专业化不足的困境。更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迁,使公民的社会需要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问题开始出现。

(3)当前中国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对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民政部加快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措施。同时,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兴起,政府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努力。

7. 简述社会工作理论的特点。

【答案】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具有专业性、改良性、操作性、客观性等特点。

(1)社会工作理论的专业性

所谓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专业性,是指这些理论、知识体系对社会工作专业而言具有独占性和专门性。这是社会工作取得社会认可与专业权威的主要来源,是社会工作者取得专家权的主要依据。

(2)社会工作理论的改良性

社会工作理论,特别是社会工作的实务知识,对人与社会资源、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并将其目标设定为帮助他人、改善环境、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社会工作的知识是助人的知识,是改良胜知识,这是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最突出的特性之一。

(3)社会工作理论的操作性

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不是抽象的理论思辨,它能够转变为具体的运用。因此,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是可操作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也是有层次的,但即便是最抽象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也是来自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反过来指导新的实践。社会工作领域所存在的更多的理论(知识)是实务性理论,可操作性是实务理论最显著的特点。

(4)社会工作理论的客观性

社会工作理论是经过无数次实践验证而被证明为真实、正确、有效的一些观念和认识,这些理论(知识)是可由别人基于充分、健全和合乎逻辑的证据而加以证实的。

8. 一般情况下,社会研究中样木量的确定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样本容量又称样本大小、样本规模,指的是样本内所含个体数量的多少。样本容量的确定是抽样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样本大小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代表性,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调查的费用和人力的花费。因此样本大小“适当”是非常重要的,适当的样本依研究目的和总体性质而定,并且还受制于客观条件以及抽样方法等,样本容量的确定是对上述几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

(1)研究的精确度要求与样本容量

研究的目的往往要求通过样本得到对总体的估计。在研究目的是由样本得到对总体的估计时,首先要依研究的目的对这种估计所允许的误差大小做出规定,即确定抽样的精确度。允许误差(精确度)等于抽样误差与概率度t 的乘积,t 值取决于研究所要求的置信水平。因此当置信水平确定后,允许误差实际上就是允许抽样误差。由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误差公式可知,抽样误差与样本大小密切相关,样本越大,越接近总体,抽样误差越小; 反之,样本越小,与总体差异越大,误差越大。因此样本大小视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即允许误差与置信水平而定,对样本的精确度要求越高,所允许的误差则越小,样本就应越大,反之亦然。

(2)总体性质与样本容量

总体性质包括两个方面:总体规模与总体异质程度。抽样误差与样本大小密切相关,样本越大,越近总体,抽样误差越小,反之抽样误差越大。因此,在一定精确度要求下,总体越大者其样本要求亦应越大。但这种情况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当总体规模增大时,必需的样本容量并不同它保持同样的增长速度,重复简单抽样的平均抽样误差公式表明,抽样误差还与有关

,为总体方差,它是衡量。体内个体间差异程度的指标,因此,当精确度要求一定时,样本所需容量除受总体规模的影响外,还受总体内部异质程度的影响,总体内部异质程度越低,所需样本容量越小,相反总体内部异质程度越高,所需样本容量越大。

(3)分析要求与样本容量

许多社会研究,其目的不只是了解总体特征,而且还想了解总体中某些部分的特征,或者想了解各种变量间的真实关系,这时如果样本过小,则某些类别的子样本就可能由于调查对象太少而无法进行分析。因此在确定样本大小时,应当估计一下在分析时样本需作哪些分类,并保证每个类别有一个能够统计分析的子样本,相关分析和其后的检验方法要求每一小类的子样本容量不得小于10。

研究所要求的分析程度不同,它需要的样本大小亦不同。

(4)抽样方法与样本容量

在同样的精确度要求下,样本容量还因所选择的抽样方法不同而不同,每一种抽样方法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