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昌大学现代西方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前定观念
【答案】前定观念是伊壁坞鲁及斯多亚学派认识论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一种从不断重复相似的影像和经验中得出的一般概念或心的图像,预想概念记录和分类了我们的世界经验,是判断的基础。如当我们听见“桌子”一词时,我们就会预想有一类这个词所指的事物。预想概念也被视为是真实的知觉陈述的标准,它们可互相联结,作为推理的基础,用来构成关于并非在经验中遭遇的事物的新概念。
2. 谢林的宇宙精神
【答案】谢林的宇宙精神是指一种统一的创造性力量,并贯穿于自然这个巨大的生命有机体之中。他认为,自然整体是能动的“世界精神”。自然界的发展是作为主客绝对同一体的“世界精神”发展出自我意识的创造过程,主要经历了质料、无机体和有机体三个阶段。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宇宙精神的历史发展造成的。自然产物的进化是“宇宙精神”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表现。自然界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从客观向主观过渡和运动的精神化过程,从自然出发达到心智是自然哲学的必然趋势。谢林认为自然界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变化发展的思想,这就克服了机械论,为科学家提供了不同的看待自然的方式。
3. 经院哲学
【答案】经院哲学是指天主教教会在其所设经院中教授的理论,是中世纪知识界的主导哲学,始于5世纪波埃修斯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的评注,盛行于11-13世纪。其核心问题是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它力图调和理性同信仰之间的冲突,以达到用哲学支撑神学的目的。经院哲学的主要操作原则是把辩证法、神学与逻辑方法相结合,以细致的分析见长,然而有时也流于琐碎。
4. 苏格拉底
【答案】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思想有:“认识你自己”、神学目的论和“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是指人只应该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充满神的特殊旨意和目的,是神的智慧的象征,是人无法认识的。神学目的论是指世间万物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神为了某种目的精心设计的。“美德即知识”是指美德是心灵的内在原则,知识等同于善。
5. 归纳法
【答案】归纳法是认识事物过程当中使用的思维方法,主要有四种形式:①简单枚举归纳法,通过把若干确定事例归入类属而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 ②直观归纳法,把特殊事例当作对抽象
的一般结论的例化而加以把握的过程; ③淘汰归纳法,通过淘汰不相容的一般结论而得出一般结论; ④完全枚举归纳法,涵盖归入一般结论的所有事物的枚举法。在归纳中,普遍是从特殊的东西推导出来的,结论超出了它的前提的内容。因此,归纳论证的结论一般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归纳问题现在依然是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6. 三位一体
【答案】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又称三一神论,建立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尼西亚经》。它主张“一个存在,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为同一本体和父、子、灵三个位格。圣父是耶和华上帝; 圣子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 圣灵运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使人知罪、悔改、成圣。三位格虽平等独立但不是分离的存在,它们具有同一本质,是完全的合一,作为一位神。这种观念受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三本体”的影响,带有思辨色彩和神秘主义成分。
7. 未著文字的学说
【答案】未著文字的学说是柏拉图没有写下来而只是口头教予他的学生的学说,又称不成文学说,这些学说的主要依据是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言论。未著文字的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一与不定之二是其中两条终极的原则,它们产生了形式,并通过形式而成为一切事物的原因。形式是数,在形式与殊相之间存在数理本体。大多数柏拉图学者并不关注这些学说,图宾根学派认为,这些学说代表了柏拉图哲学的真正本质,对话只是通往这一严肃哲学的初级阶段。
8. 莱布尼茨的同一的不可分辨性
【答案】莱布尼茨的同一的不可分辨性,又称莱布尼茨定律、作置换性原理。其内容是:①对于任何两个对象X 和Y ,如果它们等同,那么,属于X 的一切性质也属于Y ,反之亦然; ②凡适合于一个对象的仟何一件事,也适合于另一个对象。该原理的相反形式是如果适合于一个东西的一个性质不适合于另一个东西一个性质,则这两个东西是小相同的。与这个原理互相关联的另一个原理被称作“小可分辨者的同一性原理”,有时也被当作莱布尼茨定律的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9. 简述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答案】洛克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是自由主义理论的鼻祖,其政治思想为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其政治理论的代表是社会契约论,在他之前,霍布斯早已提出了有关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但霍布斯的理论带有绝对主权的烙印,洛克除去这些烙印,把它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社会契约理论。
(1)洛克对霍布斯社会契约思想的批判
①霍布斯认为人类最初处于“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中,为了保存自己,人们同意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订立契约进入社会状态。但是这种社会契约对于被统治者极其苛刻,他们放弃了除了生命权以外的一切权利。洛克不赞同这种观点,并对其进行了批判。
②洛克认为自然状态对人的伤害是偶然的,如果社会契约所建立的政府是专制的,专制政府对人的伤害比之自然状态之下要严重的多。人的理性为何如此愚蠢,舍小害而取大害? 人们订立社会契约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失去自由权。如果人的自然本性是互相不信任,那么他们更加不会相信一个独裁的统治者会保护他们的利益。
(2)洛克的自然状态思想
洛克的自然状态不是霍布斯的那种“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而是和平的、自由的状态。 ①人们在自然状态中平等地享有自然权利,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利,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自然权利指生命、自由、追求幸福、拥有财产等“天赋人权”。
②关于人们为何要舍弃惬意的自然状态而进入国家这个问题,洛克的回答是,国家是为了解决人们的财产权纷争而建立。在人们享有的各项自然权利中,财产权尤为重要。它起源于劳动,是物化劳动铭刻在自然物上的标志,谁改动了自然事物,就拥有了占有它的权利。如果两个人对同一事物采取行动,他们都会声称对这一事物拥有财产权,这样就产生了财产权冲突。当冲突发生时,每一个人都既是原告和法官,又是自我判决的执行人,这种状况会导致有些强者会逃脱惩罚,有些弱者被过分的惩罚,人们的财产权无法保障,甚至生命权也受到威胁。
③按照洛克对自然状态的解释,人类的自然本性不是自私和自保,而是和平与合作。冲突起源于人们享有自由和平等的自然权利,但却缺少公共权力对财产权的判决。引起人们之间冲突的原因是轻微的、偶然的,但造成的后果却是严重的。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和更好地解决相互之间的纠纷,人类只有放弃各自单独行使的惩罚权,制定契约进入社会状态。
(3)洛克的社会契约思想
①洛克说:“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主要的目的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为避免在自然状态下的更严重的混乱和争斗,人们放弃了对财产权的判决和执行的权利,大家都把这一权利转让给代理人,指定由其代理人来专门行使这些权利。这个公共代理人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委托人的财产权,避免因财产权的纠纷而引起混乱和不安全。
②洛克的社会契约并不要求人们转让除了生命权之外的一切权利,而是仅仅要求转让对财产权的判决和执行权。其他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都是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在洛克的社会契约中,统治者也是订立契约的一方,由订约人中间推选出来的,统治者受契约的制约,如果他不履行契约,人民则有权反抗、推翻他的统治。在此基础上,为了限制统治者的权力,保护人们的其他权利,洛克又提出了“三权分立”和“宗教宽容”的主张。
10.约翰·司各脱个性学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属性是规定一个事物是什么的性质,而个性即决定一事物是这个而非那个的本性,两者是相对的。约翰同各脱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学说,要点如下:
(1)个性既不是质料、形式,也不是它们的复合。
约翰·司各脱认为质料和形式均属于实体的属性,属性在本性上晚于实体,是不能规定实体的因此,不能把质料、形式当作个别化原则。
(2)个性是决定自身的终极因素,是不可解释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