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F023现代西方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德的意志和意欲

【答案】意志是指自我决定的能力,是由我们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所决定的,是应当和义务的源泉。意志与自律、自由和自发性相联系,并与实践理性自身同一。意欲是选择或决定的能力,它既被意志决定,又受感性的影响。意欲由外在原因所决定,属于他律。它在绝对命令和欲望之间作选择:它选择绝对命令,因而是善; 它选择按照欲望活动,因而是恶。康德的意志与人的选择能力相分离,如此,既维护了善良意志又解释了恶存在的原因。

2. 康德的先验统觉

【答案】康德的先验统觉是指一种把概念和直观结合为知识的能力和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能力。自我意识的综合能力是先天的,是我们拥有其他自然界知识的必要条件。统觉与直观小同,直观是接受性活动,先验统觉是自发性活动,按照范畴把表象杂多连接在自我意识中,使它们结合为判断。先验统觉具有“我思”的形式。“我思”跟着我的一切表象起作用,综合是其主要功能。先验统觉本身不能被规定,统觉原理是人类知识范围的最高的原理。

3. 洛克的观念

【答案】洛克的观念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感知事物时、或者在反省中以内省方式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感觉和思想时,直接意识到的东西,一也就是说观念是理智中的感觉事项或内省事项的摹本。在洛克看来,观念是思想或感觉经验的内容,是我们所具有的关十某个对象的思想。也可以说,观念是记忆和想象的对象。洛克将观念分为两种:①简单观念,它是不能进一步分解为组成部分的观念,包括我们关于红色、痛苦和点的观念; ②复杂观念,它是由简单观念组合而成的观念,包括抽象的观念、普遍的观念、共相和某些反省观念。

4. 洛克的反省

【答案】洛克的反省是观念的材料和知识的材料的两个来源之一(另一个是感觉)。同对可感对象的知觉相似,反省是对我们自己内心活动的知觉,因此反省是“内部的感觉”,是心灵自发的活动。洛克把知觉、思维、怀疑、相信、推理、认知、意愿以及我们自己心灵的其他全部各种活动都归结为反省。他还认为感觉与反省可以共同作用。但是洛克的双重经验说没有指明感觉与反省之间的关系,他将经验分为感觉与反省并不彻底。

5. 两分法

【答案】两分法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关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区分和集合的爱好者。区分的方法就是两分法,它的具体过程是:为了确定一个概念的定义,

从包含它的最高概念开始,把它分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概念,撇开其中与所需定义无关的一个,把另一个相关概念再分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普遍性更低的两个概念,以此类推,逐步下降,直至所需的概念出现,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相关概念构成了它的定义。

6. 目的因

【答案】目的因是亚里士多德为了解释事物运动的原因而提出的一种因果关系。四因分别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认为后三种原因统称为形式因,与质料因相对。四因中,目的因是他的独创。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作为第一实体的形式是目的因,而作为目的因的形式是现实性。在物理学中,他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不会做无目的或无用的事情,并用目的因说明自然物及其部分的产生和结构。他还宣称上帝作为不动的动者,是世界的目的因。他的目的论对以后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7. 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

【答案】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认为由于冷、热相互消长,气随着凝聚和稀散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形”的特点,气具有冷、热两种对立性质及与之相应的凝聚与稀散两种相反运动,因而可转化为具有其他性质的物质。当气稀散时,便生成火; 当气凝聚时,便产生风,风再凝聚成云,再凝聚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聚生成大地,最密集程度时变成石头。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

8. 这一个

【答案】“这一个”是亚里士多德构造的专有名词。在《范畴篇》中,“这一个”是指“个别的且数量上为一个”,是与第二实体相对的第一实体的标志。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这一个”是第一实体,表示“是者”指称的个别事物的存在,与“这一类”表示的共相相对立。在《形而上学》中,他提出了在形式、质料及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三者之间,形式最合乎“这一个”的标准。在这里,形式是一个殊相,但也有学者认为形式是一种共相。这一争论与“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表示的是普遍还是个别”的争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简答题

9. 分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

【答案】“人是万物的尺度”由普罗泰戈拉提出,是哲学上影响深远的著名命题。

(1)概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指事物是对每个人所呈现的样子,事物是每个人所感知的样子。

(2)内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主要是指单个的人,也可以指一类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

(3)评价

“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反对“神是万物

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10.简述笛卡尔关十错误的根源的观点。

【答案】笛卡尔关于错误的根源如下所述:

(1)错误的观念是由心灵制造出来的。

笛卡尔认为天赋观念是真理的来源,外物刺激造成的感觉是不可靠的。但是,他认为感觉本身不会犯错,我们对于感觉的判断才可能犯错。因此,在笛卡尔看来,错误的观念是我们的心灵制造出来的。他说:“我可以说是上帝和虚无之间的一个中介,就是说,处在最高实体与非实体之间,因此就一个最高实体产生我来说,在我之中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引我陷入错误; 可是如果把我看成分沾几分虚无或非实体,并且缺少许多东西来说,我如果犯错误,自然不足为奇。我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上帝给我的分辨真假的能力在我之中并不是无限的。”这意味着,心灵有时会不可避免地犯错误。

(2)错误的根源在于心灵的缺陷。

“我发现这些错误是由两种原因会合造成的,这就是在我之中的认识能力,以及选择能力或我的自由意志。”“意志比理智广阔得多。”笛卡尔认为意志不但不受限制,而且它还能限制判断,而判断是意志在肯定和否定之间的选择。当意志不顾理智提出的清楚明白的观念而做出判断,或者对不清楚明白的对象匆忙做出判断时,便产生了错误。错误来自非理性的意志,是由心灵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那么错误的根源在于心灵的缺陷。因此,笛卡尔认为只要将意志限制在理智的范围之内,就不会犯错误。当然,他也认为在实践中,有时由于实际的需要,人们必须在获得清楚明白的观念之前就下判断,但那己经属于实践领域,己经超出了思辨的领域。

1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一个标准。

(1)德性及其原则

亚里士多德说:“德性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它为一种合理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些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用来规定德性的原则。”这里的适中,是指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的东西。它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而是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标准。这种适中不是按算数比例上的适中,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

(2)德性的标准和对立面

①德性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种技艺都要避免过多或不足而去寻求适中,而美德比任何技艺都要更精确、更好,所以美德一定存在以适中为目的的性质。因此,他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

②德行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