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州大学社会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侵犯/攻击
【答案】攻击又称侵犯,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二、简答题
2.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答案】攻击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它强调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攻击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比如愤怒。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有:
(1)温度
早在19世纪初,一些社会哲学家就发现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Baron 的研究发现犯罪与温度有关,发现其呈现出倒U 形曲线。
(2)兴奋转移
由于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心理学家发现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上的激起,也会转移到侵犯性冲动之上。除了锻炼,大的噪声、暴力或淫秽电影等引起的激起都会増加人们的侵犯性。
(3)侵犯性线索
侵犯性的线索也会引发侵犯行为。Berkowitz 发现,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4)去个体化行为
①去个体化是由心理学家Zimbardo 和Festinger 等人提出来的。在群体中,个体的情绪会很快传给团体的其他成员,从而使得处在群众中的个人表现出一些独处时不敢表现的行为,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身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丧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并称之为去个体化。
(5)饮酒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相关研究支持这种假设。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
3. 试述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认知失调论是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失调到协调,
从而引起态度或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
(1)认知失调理论的内容。
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协调统一起来,若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个体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即产生认知失调。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并且无法对自己的行为找出外部理由时,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2)减少认知失调的策略:
①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②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③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⑤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
(3)认知失调理论的意义
为证明与发展该理论,费斯汀格等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由认知不协调到恢复协调而引起态度及行为改变的某些规律。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注目的认知理论,它的兴起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比其他社会认知理论具有更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和适用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人的行为和思想、信念、态度变化的内部机制,为心理障碍的分析提供了工具。
4. 用实验法与相关法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各有何种利弊?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先进,应如何去加以改进和运用。
【答案】(1)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①优点:设计严密,有数量作依据,统计分析严格,结果可以任人重复检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②局限:如有些社会心理现象是不能或难以操纵的,无法使用实验法进行研究。
(2)非实验法(nonexperimental method)
①档案研究(archive studies)
优点:
a. 它是一种不被觉察的非反应性的方法,因此不存在被试意识到自己有被研究而产生的心理干扰。
b. 它使一段时期内社会心理趋势的估计、对往事的追溯与探源、对若干课题研究的跨文化比较成为可能。
c. 它有助于某些假设的检验,有时也能提供因果关系的线索。
缺点:
a. 难以得到充分而足以检验假设的材料,而一些材料也可能包含编者由于偏见所造成的歪曲
性内容。
b. 工作量大,耗时耗资多。
c. 分析有赖于分析者抽样的方法和抽象、概括及发现的能力,否则难以得出一般性结论。 d. 由于社会现象的多因性,用相关法得出的结论只能表明两种现象有无关联,却不能说明它们是否为因果联系。
②现场研究(field studies)
优点:
a. 现场研究通过观察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 现场研究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 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 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环境。
缺点:
a. 它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 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③模拟研究(simulation studies)
优点:
模拟研究通过巧妙的模拟对客观环境中难以参与控制或操纵的社会现象,使研究成为可能,并对其中的心理与行为机制获得更多的理解。
缺点:
a. 模拟研究是在人为的环境中进行的,被试知道自己是在被人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意识本身将不同程度地影响被试心态与行为的真实表现。
b. 模拟研究对变量的控制与操纵不十分严格,所得的结果只能是建议性的(表明几种因素有,而不可能是结论性的(或说明因果关系)关)。
④其它非实验法
其它非实验法主要有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s and surveys)、个案研究(case studies)、评估研究(evaluation research)等。
(3)评价
非实验法不像实验法那样可以严格控制与操纵条件并精确地测定心理水平与行为,从而对某些现象的因果关系做出明确判断并证明或推翻理论假设。但许多历史趋势或宏观社会现象是无法采用实验来探讨的,运用非实验法则能摆脱人为性、多方面地展开探索,并为构成理论假设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