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州大学社会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际距离
【答案】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交往接触时所保持的相互间的客观距离。其类型包括亲密距离、亲近距离、交际距离、大众距离等。其影响因素包括:交往双方的相近性、个性互补性、外貌和个性品质的吸引力、个人能力专长、交往的频率、性别、交往的环境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倾向性和行为倾向性,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亲密程度,可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霍尔(E.T.Hall )把各种交往距离用英尺加以表示。
二、简答题
2. 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认同于某些群体的原因。
【答案】个体(individual )亦即个人,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以独特方式行动的单个的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个体离开群体,就失去了与大社会联系的结点,心理活动与行为就失去了直接的参照,就不能获得不断的社会支持与社会比较反馈,因而自我意识就失去了基点。个体一旦组成群体,就有了不能简单由个体来解释的新的特征。个人组成群体后出现的群体影响、群体心理气氛、士气、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等现象,都是个体所没有的。
(2)群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况与特点。群体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个人的特征还可能影响整个群体的走向。
总之,对于个体而言,群体是其直接的社会现实和联系宏观社会的中介,大社会对于个体的作用,往往需要通过群体实现。而个体对于大社会的反馈和影响作用,通常也需要借助群体来实现。
3. 从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来看,本门学科与人类社会实践、科学进展有何关联?
【答案】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了思辨期、经验描绘期和实验期。从社会心理学发展的这三个时期来看,它是伴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进步以及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
(1)在思辨期,也就是在哲学中出现并积累社会心理思想的阶段,正是人类社会的古代时期。人类社会一开始便伴随有许多的社会心理现象,如人们由于对自然的恐惧而形成宗教,而宗教又被用来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等等。在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人类社会实践水平较低,对自然和社会的哲学解释相对简单朴素,而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最初提出则是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先验论哲学观点。这个时期里,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提出过许多著名的社会心理思想,虽然这些主张与论述有的颇为深刻甚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相对来说依然是较为零散和思辨性的。
(2)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这个时期也就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经验描绘期,是社会心理学孕育并产生形成最初学科形式的阶段。在这段时期里对社会心理学产生的有着极为重要影响的历史背景为:
①从17世纪的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权,经过18世纪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时期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高速的发展,为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厚的社会基础。
②革命与生产力的解放,推动着技术革新与科学进步,如自然科学出现了三大发现:动植物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从而也推动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也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条件。
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的骤增所引起的道德、犯罪与竞争等问题,工商业与贸易的发达所引起工人管理、了解消费者需求等问题,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起伏要求统治者了解舆论、群情和找到协调劳资关系和对付骚动的办法等。这样的社会现实也比较迫切的寻找合适的解决措施,从而使社会心理学的产生成为了必然。
(3)20世纪初期是社会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并独立发展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重要的历史背景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未受破坏而得到迅速发展,而另一方面也伴随出现经济危机和产生大量失业、罢工等社会问题,这样的现实情况为社会心理学开展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
②行为主义与格式塔理论等心理学流派在这一时期兴起,特别是它们采用实验方法建立实证学科的设想很具吸引力,从而促使社会心理学家为克服方法论上的缺陷而展开实验研究的尝试,结果引起了这门学科的巨大变化与发展。
近几十年来,全球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迅速,不仅研究成果累累,方法众多,课题广泛,且有许多发现,而且形成了众多新领域、新理论和学派。这也与人类社会实践水平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可以说社会心理学是伴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进步以及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
4. 社会助长作用除即时行为效应之外,还可能对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助长作用广泛存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具有即时行为效应,还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结伴效应、观众效应、竞赛效应。
(1)结伴效应。个体因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产生了效率提高的现象,从而使得个体渴望自己纳入到某团体中。
(2)观众效应。观众效应是指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个体会因他人在场而消除单调疲劳,努力表现自我,满足心理需要。
(3)竞赛效应。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
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主要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因此,社会助长作用会激发个体的竞争意识。
5. 简要说明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答案】人际吸引是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 (1)外貌
外貌指人的容貌、体态、身高、衣着、风度等。这些外部特征是影响人际吸引和相互喜爱的因素。外表特征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初始阶段较为重要。交往时间越长,人际之间的吸引力就逐渐由外表特征转向内在品质。
(2)能力
人们向来就崇拜和羡慕有真才实学的人。一般来讲,一个人的才能出众或者有某方面的特长,对别人就有一种吸引力,从而产生一种敬佩感,并喜欢与他接近。不过,有时过于精明强干的人并不一定都受人喜欢。
(3)邻近
人们之间相处的地理空间的距离远近,是影响人际间形成亲密关系的因素之一。人们居住的距离越近,双方越容易接近,彼此了解越多,熟悉较快,因而容易建立密切关系。
(4)相似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方面的相似性,都是形成亲密关系、建立友谊的因素之一。相似性,包括年龄、学历、兴趣、爱好、态度、信仰以及容貌等方面的类似性或者共同性。具有上述某方面相似性的人容易成为朋友,建立亲密关系。
(5)互补
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爱程度会增加。互补的另一种情况是补偿作用:即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増加了其对这个人喜欢的程度。互补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的需要或者动机。
(6)性格特征
良好的性格特征是保持稳定、长久的个人魅力的根本所在,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没有此基础,靓丽的仪表和不凡的才能有可能变成让人讨厌的东西。因而人们在结交朋友时,都会非常注意对方的性格品质。
6. 试述影响从众行为的各种因素并举例说明。
【答案】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影响从众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有:
(1)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群体一致性的任何破坏,都会导致从众率的显著下降。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致,从众的比率即会大大下降。
(2)群体的规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