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生物化工807微生物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可结晶片段。
【答案】可结晶片段是木瓜蛋白酶水解
当于的和
等功能。
2. 菌环。
【答案】菌环是捕虫菌目的真菌和一些半知菌会产生菌环和菌网等的特化菌丝,其功能是捕捉线虫,然后再从环或网上生出菌丝侵入线虫体内吸收养料。
3. 六邻体。
【答案】六邻体是一种位于腺病毒20个面上、由六聚体蛋白组成的衣壳粒。因在每一六邻体周围有6个六邻相伴,故名。
4. 病毒杀虫剂。
【答案】病毒杀虫剂是指用病毒制成的微生物杀虫剂。
5. 免疫球蛋白。
【答案】免疫球蛋白是抗体的同义词,是一类具有抗体活性以及与抗体有关的各种球蛋白。纯化后的分五类,即
6. 菌物界。 和 铰链区二硫键近N 端所形成的3个片段之一,相受体功能区,可形成结晶,其无抗原结合活性,但具有固定补体、结合
【答案】菌物界是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还有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类。
7. 逐个检出法。
【答案】逐个检出法是指检出缺陷型突变株的方法。其内容是:把经诱变处理后的细胞涂布在平板上,待长成单个菌落后,用接种针或灭过菌的牙签把这些单个菌落逐个依次地分别接种到基本培养基和另一完全培养基上。经培养后,如果在完全培养基的某一部位上长出菌落,而在基本培养基的相应位置上却不长,说明这是一个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8. 再次免疫应答。
【答案】再次免疫应答是在抗体下降期再次注射同种抗原进行免疫,则发现这次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抗体滴度会大幅度上升,且维持期延长的现象。
9. 微好氧菌。
【答案】微好氧菌是指一类只能在较低氧分下(0.01~0.03巴)下才能正常生长的微生物。
10.病毒(virus )
【答案】病毒(virus )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 或RNA 的遗传因子,它们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状态存在。
11.碱基置换。
【答案】碱基置换是指染色体的微小损伤,只涉及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置换。
12.芽孢与芽孢子
【答案】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它是生命界中抗逆行最强的一种构造。芽孢子是真菌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孢子,单体近圆形,数量较多,外生。在酵母菌细胞上出芽形成,例如假丝酵母菌。
二、简答题
13.什么是细菌的周质蛋白?它有哪些类型?如何提取它们?
【答案】(1)细菌的周质蛋白:是指存在于
(3)提取方法:一般可用渗透休克法提取。
14.病毒的一般大小如何?试说明病毒的典型构造。
【答案】(1)病毒的大小:绝大多数的病毒都是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微小颗粒,它们直径多数为100nm (20〜200nm )左右,必须借助电镜观察病毒的形态和精确测定其大小。最大病毒是直径为200nm 的牛疸苗病毒;最小病毒之一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其直径仅为28nm 。
(2)病毒的典型构造:病毒的典型构造由里到外依次为:核心、衣壳、包膜和刺突。其中,核心为病毒的基因组,衣壳由蛋白质构成,核心和衣壳合称为核衣壳;包膜为类脂双层膜,只存在较复杂的病毒中。
15.为什么微生物学直到十九世纪才得到发展? 作为学科奠基人巴斯德和科赫的做出哪些贡献?
【答案】(1)因为微生物有个体微小、群体外貌不显、种间杂居混生和形态与其作用后果之间很难被认识等特点,人类对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并始终包围在人体内外的微生物长期缺乏认识。从1676年列文虎克用自制的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的个体起,直至1861年近200年的时间里,微生物的研宄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的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宄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宄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
细菌周质空间中的蛋白质。 (3)类型: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结合蛋白和受体蛋白等。
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
(2)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①巴斯德的主要贡献:
a. 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b. 免疫学预防接种;
c. 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的;
d. 其他如巴斯德消毒法等。
②柯赫的主要贡献:
a. 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b. 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c. 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地基本原则一一柯赫原则。
16.什么是高密度培养?如何保证好氧菌的高密度培养?
【答案】(1)高密度培养:有时也称高密度发酵,一般是指微生物在液体培养中细胞群体密度超过常规培养10倍以上时的生长状态或培养技术。
(2)保证好氧菌高密度培养的措施:
①选取最佳培养基成分和各成分含量;
②补料;
③提高溶解氧的浓度;
④防止有害代谢产物的生成。
17.简述微生物所具有的DNA 损伤修复系统,并比较不同修复系统的特点。
【答案】微生物所具有的DNA 损伤修复系统主要有以下四种:
(1)光复活作用:把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称为光复活作用。经紫外线照射后所形成的带有胸腺嘧啶二聚体的DNA 分子,在黑暗下会被一种光激活酶即光裂合酶结合,当形成的复合物暴露在可见光下时,此酶会因获得光能而发生解离,从而使二聚体重新分解成单体。
(2)切除修复:又称暗修复,是活细胞内一种用于修复被紫外线等诱变剂(包括烷化剂、X 射线和Y 射线等)损伤后的DNA 的机制。与光复活作用不同,这种修复作用与光全然无关。在修复过程中,有四种酶参与,即:
①内切核酸酶在胸腺嘧啶二聚体的的单链缺口;②外切核酸酶从
至
酶以DNA 的另一条互补链为模板,
从原有链上暴露的
接,从而完成了修复作用。
(3)重组修复:一种越过损伤而进行的修复,这种修复不将损伤碱基除去,二是通过复制后,
一侧切开一个-0H
和方向切除二聚体,并扩大缺口;③DNA 聚合-OH 端起逐个延长,重新合成一段缺失末端与原链的末端相连的DNA 链;④通过连接酶的作用,把新合成的寡核苷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