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动机

【答案】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被认为动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三方面功能:激发功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 维持和调节功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调行为的强度和方向。

2. 再造想像

【答案】再造想像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依据别人的描述进行的再造想像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但水平比较低。再造想像的形成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作为基础,再造想像离不开词语思维的组织作用。

3. 注意

【答案】注意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某个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注意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4. 陈述性记忆

【答案】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二、简答题

5. 简述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及对梦的解释。

【答案】(1)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己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包含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并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 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作用,组织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 无意识处于大脑底层,其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

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此外,无意识的主要特点是无矛盾性,无时间性,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非现实性,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2)冰山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大脑比作海上冰山,意识部分只是露出海而的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随海水波动,时而露出海面时而没入海下,无意识则像没入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3)意识与无意识: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意识是清醒理性的却又是无力的,无意识是混乱盲目的却又是有力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因此,无意识是占据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

(4)梦的解释:精神分析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弗洛伊德看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以帮助发现病人的问题。这种看法颇有吸引力,但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6. 性格与气质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无好坏之分。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比中。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性格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2)性格与气质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二者的性质不同。性格更多地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具有社会化特性,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受遗传影响很大。

7. 简述知觉的四种特性。

【答案】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四种特性,具体简述如下: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对外来的刺激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的过程。被选择的是对象,未被选择的其他刺激成为背景。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所区别的。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 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确定,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不是只对其中一个属性或某个部分来加以反映,而是把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映象。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事物正确、完整、深刻的知觉与人对该事物的理解程度有关。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知觉恒常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形状恒常性

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人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的恒常性。

②大小恒常性

当人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而知觉到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③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称为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④颜色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而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

8. 有些人认为,教给学生知识,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你认为对吗? 请你论述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答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能力和知识、技能并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也有显著的区别。

(1)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而能力是保证个体完成各种活动的心理基础。

②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较容易获得,而能力的形成则比较缓慢。然而,能力一旦形成,要比知识技能稳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