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根源特质

【答案】根源特质是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决定个体行为的内部特质,是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对人格测验加以因素分析可获得表面特质,进一步分析表面特质可获得根源特质。准确识别控制行为的根源特质能较好地预测个体行为。 2. 自我效能感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胜任该任务的预期。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效能预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质上就是效能预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

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而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影响活动的情绪。

3. 性格

【答案】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是与社会道德评价相联系的人格特质,即后天形成的品格。如诚实、坚贞、奸诈、乖庆等可作善恶、好坏、是非等价值评价的心理品质。

4. 应激

【答案】应激是默里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指当某些事件或者环境刺激作用于人,使人感到紧张、有压力的心理反应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身体反应的过程。应激是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综合。当环境需求超过了个人处理能力的时候,应激就会产生。

二、简答题

5. 简述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过程。

【答案】编制心理测验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编制目的,明确测量对象,测量的心理功能是什么,以及测量的用途。

(2)编订测量计划:确定测量覆盖的内容范围,以及在每个内容点上的权重。

(3)编辑测量项目:收集测量资料,选择测量项目的形式,编写测量的项目。

(4)预测与项目分析:通过预测来估计项目的难度与区分度,以进一步筛选项目。

(5)合成测验:选择合适的项目,编排项目并编制复本。

(6)测量的标准化:包括实测内容、实测过程、测量评分和解释测量分数的标准化。

(7)鉴定测量:确定测量的信度系数和效度系数。

(8)编写测量使用说明书:说明书应包括测量目的,功能,理论依据,测量内容和方法,评分方法,信度,效度等内容。

6. 简述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答案】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子清绪的评定一兴奋学说。其主要内容是:

(1)这种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一评估一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2)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她提出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送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愤怒及攻击等)。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而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7. 简述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区别。

【答案】(1)学习观上的区别

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提出的学习理论,他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主张以实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观上主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这三个过程同时发生;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接受现实形成结论的过程; 而知识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生观上的区别

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情节组成的,每一个情节(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因此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认为: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兴趣、需要等对意义建构的影响,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教学观上的区别

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张结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和强化原则;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主动建构性、活动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建构。

8. 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答案】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形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即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包括:

①刺激物的强度。对不随意注意起主要作用的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即与和这个刺激物同时出现的其他刺激物在强度上的对比关系。

②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之间在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以及活动和静! 卜等方面的对比关系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新异性是相对于个人的经验而言的。引起注意更多的是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包括:

①需要和期待。凡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论是机体的、物质的需要还是精神的需要),符合人的兴趣的刺激物都容易成为不随意注意的对象。

②情绪和过去经验。情绪会影响你的注意的选择方向,使你对世界的观察添上了色彩。过去经验也明显影响着注意的指向。人们看报时所注意的消息往往不同,这多半是由于其知识经验不同之故。

9. 简述人格具有哪些特性。

【答案】人格的特性主要包括:

①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格的独特性表现在能力、气质、爱好、认知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

②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人格跨时间的持续性和人格跨情境的一致性。跨时间的持续性表现在个体的“自我”持久性上,即不管在人生的什么时期,从事什么工作,是穷还是富,幸福还是不幸,都认同自己是同一个人。跨情境的一致性表现在不管身处何地,在校内还是校外,在家里还是工作单位,仍然是同样的特质或类似的行为特征。

③统合性

人格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由多种成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例如,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它们紧密联系,综合成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品质。人格是统一的整体结构。每个人的人格特征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各种特征的简单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