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简述新皮亚杰主义的发展。
【答案】皮亚杰的理论产生于20年代,到50年代已完全成熟,并风行于全世界。很多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了研宄,并对他的实验进行了重复性的检验,使得皮亚杰理论有了新的进展。促使皮亚杰理论获得新的进展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有三个,这三个均可成为新皮亚杰主义。
(1)对皮亚杰的研宄方法和研宄结果进行修订
目前,西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对皮亚杰儿童发展阶段理论的两种质疑,主要表现在:
①近年来,在西方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宄中,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以皮亚杰的年龄阶段论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形式进行的,而是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经存在,只是程度有限,这些能力将随着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增长,一直发展到成年期。
②提出成人思维发展的模式。威廉•佩里等人,对皮亚杰的将15岁定为思维成熟期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15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年龄,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三种水平:二元论水平;相对论水平;约定性水平。里格明确地提出辩证运算是思维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此阶段正是成人思维发展的特征。
上述两种观点的提出者都表示自己是新皮亚杰主义者,但是他们在思维发展的模式上却和皮亚杰的学说有着不同的看法。
(2)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
信息加工论者对皮亚杰的理论,大体有两种态度:
,即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之所以与成人不同,只是由于知识和经验的①“非发展理论”
贮存不够,如果够了,就与成人的认知能力没有本质的区别。
,即认为应当把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研宄儿童智力的发展。 ②“发展论”
近年来,皮亚杰理论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3)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
这种发展是在保持皮亚杰理论的基础框架或模式的前提下,调整了研宄的方向,扩大了研宄的范围和课题。其表现是:补充和修正皮亚杰的某些观点;从广度和深度上充实并提高了皮亚杰理论;为皮亚杰理论加进某些新的成份。但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还在形成中,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①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与皮亚杰相比,他们更多地从社会认知或发生社会学的观点来阐释个体智力的社会发展。
②不仅追求心理学理论研宄的科学价值,更重视应用的研宄。不赞成在心理学中只是抽象地研宄心和物、心和身、感觉和思维等这些对立命题的关系,而是主张综合地、全面地研宄这些对立命题之间在实际上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③不赞成只研究认知的发展,而要求把儿童心理发展当作一个整体来研宄。除了认知,还有情绪、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等。
④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
⑤注意采用现代技术(电子计算机、微电脑等)来对皮亚杰研宄中未包括的方向进行新的探索。
2. 联系实际说明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
【答案】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主要有:
(1)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人到老年期,由于生理、心理的退行性变化以及退休后角色地位、社会交往的变化,比较容易产生抑郁感、孤独感、衰老感和自卑感等消极情绪情感。国内的某些调查资料说明了这一特点。
(2)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老年人的情感体验比较深刻。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道德感、美感方面。
(3)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
影响老年人情绪体验的事件(或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在这些纷繁的影响因素中,由于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个人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由于老年人的适应能力、期望水平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激发情绪体验的事件类别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尽相同的。
3.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其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表现如下:
(1)自我意识高涨
自我意识高涨的突出表现包括:
①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日趋丰富,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校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
②青少年个性上出现主观偏执性。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
到了青少年中晚期,个体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2)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青少年的自我概
念在内容和结构上与早期个体的自我概念差异的表现
①自我概念更加抽象;
②自我概念更加具有整合性和组织性;
③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和行为。
自我评价的能力在青年早期才开始成熟。主要表现在他们不仅能分析自己一时的思想矛盾和心理状态,能认识到自己对某一具体行为起支配作用的个别心理特点,还能经常对自己的整个心理面貌进行估量,能认识到自己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4)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表现为扩散状态向提前封闭或延缓状态转变,提前封闭向延缓的转变。
①在青少年早期和中期,他们开始重新考虑童年期的价值观和身份。
②在初、高中阶段,扩散和提前封闭人数大幅度减少,同时伴随有延缓与同一性完成人数的増多。
4.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运用自我效能
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启动和改变。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
①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因为它基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所以,对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最大。一般成功经验会増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要受到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
②替代性经验。人类许多的效能期望来自于观察他人所获得的替代性经验,能否成功获得这种经验,一个关键因素是观察者能否与榜样一致。
③言语劝说。在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各种因素中,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地应用,但由于它缺乏经验基础,所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是十分牢固。
④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情绪唤醒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只有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可能期望成功。
5. 简述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主要是指生理因素,它包括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生理发展。先天素质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