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硕士]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等自然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1)母质的影响,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它向土壤提供矿物质,决定土壤的质地、孔隙、养分和酸度等物质。
(2)生物的影响。生物可以吸收太阳能,使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中营养元素向土壤聚合,并产生腐殖质,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增加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推动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3)气候的影响。通过大气与土壤之间的水分和热量的交换,大气可向土壤输入水分和热量,进而控制母质风化和植物的生长,影响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4)地形的影响。地形主要是通过影响母质、生物和气候因素,控制物质和能量在不同地形部位的分配,进而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影响。时间主要影响母质、生物、气候和地形因素作用的强度和深度、产生土壤内部层次的分类。
(6)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可通过有目的的改变成土因素来间接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一是改变成土条件,二是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成土过程。
综上所诉,对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在一定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的生物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2. 简述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的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公认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分纬度地带性两类,分别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1)地带性规律
即纬度地带性规律学说的要点可以概括为:
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②由宇宙一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有必要特别指出,道库恰耶夫在100年前能够注意到日地距离对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作用,确实难能可贵。须知,如果地球处于水星的位置,年平均温度将比现在高数倍;如果处于海王星的位置,则温度可能只及现在的1/900。无论处于上述哪一种情况,地带性规律都将表现得相当微弱,无助于改变全球高温或极端低温的状
况;
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④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一种规律。至此己不难看出,道库恰耶夫的地带和带,实质上是纬度地带和纬度带。
(2)非地带性规律
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这种核转变能导致海底增生、板块移动、碰撞和大陆漂移,形成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随机分布,致使地壳断裂、褶皱、隆升或沉降,形成巨大的山系、高原和沉陷一断陷盆地。因此,海陆分异,海底地貌分异,陆地上大至沿海一内陆间
的分异,小至区域地质、地貌、岩性分异,以及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均属非地带性分异范畴。
①海陆分异
②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与所谓“经度地带性
③具有构造一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
④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⑤垂直带性分异
3. 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答案】(1)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此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以下四种: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水、无机盐、空气、岩石等。它们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②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主要是各类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细菌。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或氧化还原反应来合成有机物,往生态系统中输入能量,维持稳定。
③消费者:是以动植物为食的异养生物,范围很广。它们通过捕食、寄生,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着能量。
④分解者:多是各类细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生动物。它们可将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分解成水、二氧化碳等可被生产者利用的物质,从而完成物质循环。
4. 简述土壤的演进阶段及各阶段特征。
【答案】土壤的演进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但这种变化非常缓慢(比植物群落的演替还要
,以至许多人误认为土壤是没有变化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土壤学家常按发育程度把土壤慢得多)
的发育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1)原始阶段:土壤尚未发育的原始母质。
(2)幼年阶段:土壤开始发育,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出现土层分化,但一般只有A 层和C 层,
土壤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有母质性质。这一阶段的土壤称为AC 土壤或幼年土壤
(3)壮年阶段:土壤继续发育,林溶层之下出现淀积层B ,基本上具备了完善的土壤层次,出现ABC 型剖面,称为成熟土壤。
(4)老年阶段:土壤发育缓慢并趋于稳定。土层间的性质差异加大,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强烈淋溶的E 层,这个时期的土壤称为老年土壤。
5. 土壤与岩石和生物有何不同?
【答案】(1)土壤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的具有生命活力,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2)岩石
岩石是由一种或由两种以上矿物所组成的固结或不固结的集合体,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3)生物
生物是指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叮大类。生物的个体都进行物质和能量代谢,使自己得以生长和发育;按照一定的遗传和变异规律进行繁殖,使种族得以繁衍和进化。
(4)土壤与岩石和生物的不同:
土壤与岩石都是非生物,只是部分生物所处的具体地段环境中的一个因素。
6. 径流阶段及特征。
【答案】径流主要由降水、流域蓄渗、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等环节组成。
(1)降水是大气向流域空间的供水过程。它为径流形成提供主要水源,是流域生成径流的必要条件。降水不仅有雨、雪等形态上的不同,而且时间和空间分布也不均匀。降水的这些特点使径流形成极为复杂。
(2)流域蓄渗指雨水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和填洼等综合过程。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称截留。水分从地面渗入土壤的过程称下渗。水分停蓄在地面洼陷处称填洼。降水之初,除降落在河槽水面和不透水面积上的一小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径流外,大部分并不立即产生径流,而是被植物截留、渗入土壤和充填地面洼地。降落在透水面上的雨水将全部渗入土壤;大于下渗能力时,雨水除按下渗能力入渗外,超出下渗能力的部分便形成地面径流,通常称它为超渗雨或净雨(有效雨量)。下渗的雨水,一部分滞蓄在土壤中,随后经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而损耗;一部分继续向下运行,遇到相对不透水层时,形成表层流;如果此时土壤饱和层接近地面,则可产生饱和坡面流。当下渗水流到达地下水面后,则形成地下径流。因此,蓄渗过程与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有密切的关系。
(3)坡地汇流
指水流沿坡地向河网的流动和汇集过程,它包括坡面汇流、表层汇流和地下汇流。坡面汇流首先在降雨满足了蓄渗的那部分面积上开始,然后,产生汇流现象的面积逐渐扩大。坡面汇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