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二程人性论思想研究

关键词:二程 人性论 性即理 天命之谓性 生之谓性

  摘要

人性问题是历来儒家各派哲学论述的重点。对于人性善恶的辩论,成为各家学术分歧的关键所在。二程作为北宋理学中洛学的创始人,其人性论思想得到了以朱熹为代表的后世儒家学者的高度褒扬。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二程人性论思想的研究,分析剥离出二程兄弟在人性论思想上的差异。
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总体宏观上指出二程思想的异同。首先肯定二程基本思想观点相同,他们都认为天理是宇宙唯一的本体,天理是自然界的法则,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的道德伦理本性。在此基础上指出,由于他们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存在着不同。程颢认为天理是具体的,是体用一如的,心、性、情均不离天理。程颐则认为天理是抽象的,心、情均不是天理。由此深入到下面部分详细论述二程人性论思想的同异。
第二部分,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考察二程人性论思想的基本内容,重点介绍他们思想中相同的部分。指出,二程都认为“性即理”,把人和宇宙联系在一起,以宇宙本体论来说明人性问题,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二程对人性作出了“天命之谓性”与“生之谓性”的划分,在强调道德的超越性的基础上,合理的解释了现实人性的生物性;同时,二程讲“性”是兼及人、物的。他们指出,由于世间万物皆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气混合生成的,因而人和其他生物不可避免地具有自然属性,它们都具有“五行之性”,并且,人和其他生物皆具备以“仁、义、礼、智、信”为内涵的“五常之性”,只是由于动物气禀的偏浊,而无法扩展其禀于天理的“五常之性”;在理欲观上,二程强调顺应正当的欲利,反对过分的欲望,以保存人的天理本性。
第三部分,论述了二程人性论思想的差异。认为,程颢注重“天命之谓性”与“生之谓性”的不可分离性,程颐则强调要区分“天命之谓性”与“生之谓性”;在性、心、情关系上,程颢对这三者没有作严格的区分,他侧重讲性、心、情一致,而程颐则主张以理节制情,要“性其情”,把性、情看作对立的两物,心亦仅仅只是性的物质承担者。
第四部分,比较了二程与张载人性论思想的差异。先简要介绍了张载的人性论思想。张载把“性”划分为两个层次,包括源于太虚本体的“天地之性”和源于气的“气质之性”。“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并非是平等对列的,而是处在不同的层次上,有着不同的地位,天地之性才是本原。接下来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张载、二程人性论思想的不同。二程的人性论是其学说关注的首要问题,并由此生发,顺理成章地推出本体论。而张载的人性论是天道观在人身上的投射,是自天至人的必然落实;就对“生之谓性”的看法而言,程颢以“生之谓性”来把握“天命之谓性”,通过自己的诠释,赋予“生之谓性”以崭新的内容,故而对告子“生之谓性”的观点称许有加。张载则对告子“生之谓性”的观点持坚定的反对立场。他认为告子“生之谓性”的观点,没有看到人在宇宙间的特殊地位,把人性与物性等同看待,忽视了人性的超越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