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请阐述你对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重大改革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发生了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倡自由平等地讨论问题。
①《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的栓桔,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②《新青年》编者崇尚“讨论学理之自由”,坚信“真理愈辩愈明”。他们对待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一般采取了民主平等的态度。
③在《新青年》倡导下,五四时期报刊呈现出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
④《每周评论》、《新青年》等在进行学理讨论中,把不同观点的文章全文或摘要同时编发,让读者比较、讨论。这种做法,使报刊充分发挥了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可以帮助读者明辨是非。
(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①重视政论是中国进步报刊的传统特色之一,但在袁世凯篡权后一度中断。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报刊政论重新受到重视,政论传统恢复并不断发展。
②《新青年》发表的大量批判文章不仅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且还宣传了十月革命,传播了马列主义。
③((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以评论为主,采用述评这种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的形式,夹叙夹议,及时评论国内外大事,在宣传斗争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④《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的短小锋利的时评,又称杂文,是一种“匕首’夕、“投枪”式的评论文体,后来逐渐成为报刊上的一种常用文体。
⑤此外,报刊上还广泛采用了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多种形式。这些都标志着报刊政论的迅速发展,打破了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充分发挥了报刊政论的战斗作用。
(3)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①《新青年》发动的“文学革命”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新青年》的主要编撰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不仅倡导,而且就用白话进行写作,这使我国报刊文风一新。
②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等。一些全用文言的大报,如《国民公报》、《晨报》、《东力一杂志》等也开始部分采用白话文,有的办了白话文副刊,有的出现了白话文的短评、通讯,还有的在一部分消息和社论中也采用白话文。
③在推广白话文的同时,《新青年》还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过去报刊上的文字,既不分段
落,也不加标点,只在句读处加圈,《新青年》突破陈规,带头采用标点符号,第7卷第1号公布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统一所用标点符号共计13种。后来,许多报刊也相继采用。
(4)在国内外广开新闻来源。
①五四时期报社普遍加强了记者队伍的建设,重视直接采访租迅速报道,一些报刊聘设特派记者,广开国内外消息、通讯的来源,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②五四运动后,许多青年出国留学,一些报刊在这些留学生中发展了国外兼职通讯员、特派员,从而丰富了报刊的国际新闻。
(5)报纸副刊的革新。
①“五四”期间,许多报纸的副刊改变了以前消闲低级趣味性质,变成介绍新思想、新知识、新文艺和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阵地,有的还传播了马列主义,其中影响较大有三大著名副刊,它们是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
②五四时期的进步副刊办得很有特色。它们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 它们强调文化娱乐性,介绍新文学; 它们注重知识性,宗教、哲学、科学、文学、美术各类稿件兼并收蓄。它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6)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①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②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三期《新闻周刊》,它是我国早期采用横版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
2. 分析何种因素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
【答案】(1)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常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但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受众是主动的,他们会对媒介进行选择,“使用与满足”理论阐释了这一观点。
“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i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的广播研究项目,贝雷尔森对报纸进行了研究,但真正获得突破是60年代以后麦奎尔的研究。卡茨等人认为,“使用与满足”关注的主要内容是: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产生了需求,这种需求又导致了人们对大众传播或其它信源的期待,这种期待引起了不同类型的媒介接触(或其他行为),其结果导致需求的满足和其他后果。
(2)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既有个人层面的,也有社会心理和社会情境层面的。
①个人层面
a. 麦奎尔等人认为,受众看电视的动机包括:转移和消遣,即逃避或感情释放; 人际关系,电视可以代替社会交往,为个人提供陪伴,并且可以用于与他人交往; 个人身份,将电视中的人物和事件作为参照,探索现实,强化既有价值观; 环境守望,获得信息和新闻。b. 帕姆格林从受众的媒体期待和评价角度,对使用动机类型也进行了分类,
c. “预期一一价值”理论,也强调了受众期待对动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受众的使用行为基
于过去经验所产生的预期,他不是一个客观的标准,该模型区分了追求的满足和获得的满足,前者是基于过去经验的预期,后者使受众实际使用媒体后感到的满足。如果前者高于后者,那么受众的满意度就会较高,媒体接触行为将会重复发生。相反,受众就会减少甚至放弃现有的使用方式。
②社会心理层面
麦奎尔将使用动机分成四个维度,分别是:认知一一情感、主动一一被动、保持一一成长、内部一一外部。它们共同组合成一个包含认知协调、归因、自我维护、身份认同等16个使用动机心理来源和结果的矩阵,如表2所示:表2大众传播满足的心理动机范式
③社会情境层面
卡茨等人认为,有5方面的动机需求来自社会情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a. 社会情境产生紧张与冲突,人们产生降低压力的需求;
b. 社会情境导致人们意识到某个问题值得关注,产生环境监测和信息方面的需求;
c. 社会情境导致个人在现实环境中无法满足某种需求,需要使用媒体替代性地满足社会交往的需求;
d. 社会情境是某种价值得到重视,为了确认和强化这种价值,人们使用媒体;
e. 社会情境导致人们对某种熟悉的媒体内容产生期待,为了维持群体成员的资格,人们使用媒体。
(2)此外,经济因素是影响其媒介选择的重要条件。
①媒介易得性
“使用与满足”基本模型中提到:实际媒介接触行为发生必须的条件之一就是受众需具备接触媒介的物质条件。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人们就会转向其他代替性的满足手段(如找人聊天等)。因此,媒介的易得性影响受众的选择。接触成本较小的媒介更倾向于被人选择。这也是现下的媒介组织不断更新和拓展自身传播形态,以覆盖更广的受众接触面的原因。
②消费效用与成本
作为市场主体,受众在进行媒介内容消费时受其消费预算的制约。在这种制约下,受众会权衡不同媒介消费的效用与成本的相对关系,如果效用大于成本,常倾向于选择消费; 反之,则倾向于选择不消费。在同时存在多种消费选择的情况下,受众会坚持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即选择消费者均衡度最高的媒介或媒介组合。在进行了消费选择后,受众通过考虑边际效用来选择消费的多少。
3. 试析微博时代新闻生产变化的一面和相对稳定的一面。
【答案】2010年,被新闻传播学界、业界称为“微博元年”,简短文本(110个字)、即时发布(与手机联网)、裂变式传播(点一面一面)、自媒体(大众传播)、去中心化(草根与精英均可表达)等传播特征,加上新浪、腾讯等商业网站的推广运营,使中国的微博用户数量迅猛增长。
(1)消息来源:从筛选、疏离、线人报料转向定制、接近、主动求援
日常的新闻生产中,“新闻爆料/同行交流,访问门户网站/行业网站,以及使用搜索引擎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