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论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
【答案】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先出现的是官报,即“邸报”。“邸报”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等。自唐代起,“邸报”这一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它作为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清王朝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如下:
(1)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氏日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播人需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在宋代还实行过“定本”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由此,“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邸报”被历代封建王朝用作宣扬王权、颁施恩德、奖宠官员、推行政策的工具,是封建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3)“邸报”还成为跻身仕途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本,为封建官僚体系的平稳运行发挥着纽带作用。
(的历代封建王朝都将“氏肠报”作为修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 请谈谈你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的认识。
【答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1)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
资产阶级革命派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政党的纲领和主张。《民报》创刊时,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就强调,要将“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去实行也近”。他在给《觉民日报》的信中,更明确地提出报纸应为“党的喉舌”。
(2)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在《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辩论中,革命派大批改良,强调“《民报》革命报也,以使人真知革命为目的”,即使是在国内出版不便倡言革命的报刊,也巧妙地表达了他们为革命办报的宗旨。
(3)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革命派将西方新闻学著作中流行的一家报馆犹如一支军队、报纸的威力胜过四千毛瑟枪等观点加以引进,大肆宣扬。秋瑾就把她所办的报纸称为革命队伍中的一个“师团”。
(4)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报纸是国民的代表,他们给自己报纸命名为《民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他们还说:“报纸是由平民之趋势,迄丽而来; 以平民之志望,组织而成,对待贵族而为其监督,专以平民为职志,所谓记者是也。”
(5)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
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报纸可以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制造舆论,“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视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他们还认为报纸是舆论之母,是“舆论代表”,是“四万万之众共有言论机关’,,对报纸制造舆论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6)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认为民众有“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两种,前者人少,但应带领后者一起前进。他们认为记者对二民主义应先知先觉,并用‘已来教育人民群众,鞭策人民群众向前进。
除卜述几点外,革命派报人还发表了一此鼓吹言论自由、重视开发“民智”、反映民意、指导舆论等方面的主张,但总的看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报人的办报主张都比较零碎,他们的“先知先觉”观点,还有唯心主义色彩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烙印。
3. 《新青年》杂志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传播活动在新闻传播史上有什么意义?
【答案】《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传播活动在新闻史上的意义包括以下方面:
(1)开创了自由讨论的风气
“五四”时期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报刊成为争鸣的主要园地。形形色色的观点展现在人们面前,有些相互辉映,互为补充; 更多的是互有矛盾、相互排斥,思想交锋,甚至激烈的思想论战时有出现。但这一切都是在自由讨论的气氛中展开的。报刊让各方充分发表看法,还把反映各种观点的材料汇集起来供读者分析。如《新青年》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
(2)促进了政论传统的恢复和发展
《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多种形式,打破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青年》正是通过政论提倡民主、科学,批判旧思想、旧文化的。《新青年》发表大量批判尊孔复辟的文字,有力动摇了封建统治。《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的短小锋利的时评,又称杂文,是一种“匕首’,、“投枪”式的评论文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常用文体之一。
(3)带动新闻界使用白话文、新式标点符号等
《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风一新。自第2卷开始,《新青年》开始发表胡适用白话翻译的小说和他写的白话诗,但只占很少篇幅。自第4卷起,白话文迅速增多,至第6卷时几乎完全采用白话。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一些全用文言的大报,如《国民公报》、《晨报》、《东方杂志》等也开始部分采用白话,有的办了白话文副刊,有的出现了白话文的短评、通讯,还有的在一部分消息和社论中也采用白话文。在推广白话文的同时,《新青年》还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过去报刊上的文字,既不分段落,也不加标点,只在句读处加圈或者空一格。《新青年》突破
陈规,从第4卷起带头采用标点符号。1919年2月1日出版的第7卷第1号公布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统一所用标点符号共计13种。后来,许多报刊也相继采用。读者还投书《新青年》,提出了报刊横排的主张。
4. 试述“珠江模式”对中国广播事业改革的启示。
【答案】(1)“珠江模式”
1986年4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在广州地区公开招聘节日监制人、主持人、编辑、记者和电脑软件技术人员。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这标志着广播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珠江经济台的具体做法包括:
①每天逢整点播出信息,逢半点播出新闻。
②珠江经济台全部节目都设主持人,以两三个小时为一节,播出综合性内容,即所谓的大板块节目。
③大部分节目都为直播,使听众能更多地参与节目,大量播出群众来信、讲话录音和点播、提问、发表评论或提出批评意见等。
珠江经济台的这套做法被称为“珠江模式”,而其精髓在于将听众当做主人,平等地进行交流,它彻底改变了过去说教式的、单向传播的广播模式,树立了一种全新的双向、多向交流的广播模式,导致了整个广播宣传方式的变化。开拓了广播的社会功能,从而被广播电视界广泛采用。
(2)“珠江模式”对我国广播事业改革的启示
①改变传统的广播模式,充分运用大板块、主持人、直播运作、热线电话、群众参与等手段,把原来广播的播报方式改为交谈式和聊天式,增强个性色彩,实现气自灵与心灵的呼唤”,使广播听众更愿意和节日主持人进行交流,更愿意收听广播。
②增加信息量。广播的优势在于不受空间限制,可以在动态下收听,对流动听众的开发是争取广播听众的重点。为此,要满足受众的需要,重视新闻资讯信息的播发,为听众了解外界、日常决策提供帮助。
③将受众概念“小众”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信息量和娱乐欣赏需求量以及传播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广播的地域性概念越来越强化,同时广播的分类即对象化越来越清晰,广播变成了某种意义的窄播。因此,广播需要根据所在地区、听众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需求来设置专业频道,如经济台、音乐台、交通台、谈话台、资讯台等。
5. 简要叙述1949年以前中国广播业的发展历程。
【答案】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初期的发展
101923年初,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办起“大陆报一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同年1月23日晚首次播音。该台呼号XRO ,发射功率50瓦,这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首次播出为1小时,内容以音乐节目为主,也有新闻,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