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论述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结合中国传媒改革实践进行分析。
【答案】中国新闻媒体“双轨制”体现在,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新闻媒体既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一个常识。但在中国,对此认识还是近10年的事情。
(1)中国新闻媒体“双轨制”的发展。
①长期以来,我们把新闻媒体的属性定位在上层建筑内,认为新闻媒体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即党的宣传工具。这一认识从我们党的报刊一开始创办就确立下来。
②1949年12月,新闻总署曾召开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但没过几年就停止执行。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首都报纸试行企业管理,但实际也没有真正推行。
③一直到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新闻界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而且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进而形成新闻媒体具有双重性的新认识,即新闻媒体具有形而卜的卜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湘属性。
④“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媒体中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意味着,新闻媒体的性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它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可以自由出入市场,可以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但在管埋上采取企业方法,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2)新闻媒体“双轨制”带来的变化。
确立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极大的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许多积极的变化。①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竞争的直接目标是争取更多的受众一一报纸要扩大发行量,电台要提高收听率,电视台要提高收视率。为了吸引受众,就要不断下功夫改进版面、改进节目,从而使宣传、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活泼,广播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使新闻媒介更加注意塑造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
②新闻媒体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各的更新。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也是设各的竞争。为了更真实、更迅速、更深刻、更生动地反映现实,制作受众喜闻乐见的节日,新闻单位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需要不断更新设备。从1993年以来,中国各大报社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电台、电视台的设备基本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③新闻媒体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媒体竞争态势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新闻媒体从过去的以传者
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过度,新闻媒介比以前更加重视受众的需要,媒介内容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倾斜。重视媒体的受众定位,不断进行受众调查。新闻媒介栏目不断变化,热点追踪不断转移,其轴心就是受众需要。
④新闻媒体更加重视自身管理,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新闻媒介在做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放开手脚搞活经营。使得国家利税收入增加,新闻媒体实力壮大,新闻从业人员收入增长。
(3)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带来的问题。
①指导和迎合的矛盾。一方面,新闻事业生产和传播的是精神产品,强调对受众对社会生活广泛的指导性; 另一方面,作为经济实体的媒介要考虑投入与产生的问题,要确立以受众市场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少数新闻媒介面临竞争压力,一味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使得媚俗、浅薄的内容大量增加,出现了报格下滑现象。
②增加信息量与煽情的矛盾。新闻事业是以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为其主要任务的,并主要以信息量来满足受众的需要; 但是现在,迫于商业竞争的压力,极少数新闻媒介走上了一条通俗化乃至庸俗化的道路,不追“新”,一味地追“星’夕、追“腥”、追“性,,,煽情主义一发而不可收拾,“炒”新闻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当今新闻传播中硬新闻不硬,软新闻低俗化的倾向。
③新闻和广告的矛盾。新闻事业双重性决定了新闻媒介具有双重的出售方式:出售新闻给读者和出售广告版面、时间给广告客户。从理论上看,新闻事业作为广告媒体的地位应该是由其作为新闻媒体的地位决定的。但现在,广告和新闻争版面、争时间的现象时有发生; 广告版面、时间,在少数新闻媒介那里,大大超出规定标准,一些新闻媒介扩版、增加节目时间,往往新闻性的内容少,增的大都是广告; 有些情况下,广告主凭借其经济实力,甚至对新闻的内容和播发权形成压力和影响; 以及出现了广告客户出高价买下版面吹嘘自己,或以新闻的面目做变相广告误导消费者等现象。
2. 试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发展情况。
【答案】20实际20年代,随着新闻业的发展,中国开始重视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的研究,新闻成为一门专门学科和研究项日。
(1)新闻教育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高等新闻教育奠定基础的时期,一些大学办起了新闻学系。
①上海圣约翰大学于1920年在文科中增设报学系。1924年,美国人武道来华任系主任。该系用英语授课,设有新闻、编校、社论、广告、新闻原理、新闻史等课程。
②1921年,厦门大学设报学系,学生仅1人,1922年增至6人。但在1923年发生反对校长风潮。该系师生离校. 赴上海办大夏大学,厦门大学报学系停办。
③1923年,北京平民大学设立报学科,徐宝磺任系主任。京报社长邵飘萍等为教授。学制4年,学生除课堂学习外,还去报馆实习,并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创办了刊物。
④1924年,北京燕京大学设立报学系(后称新闻系),白瑞华为系主任。蓝序等为教授。学生有专修的,也有选修的,但都是三年级或四年级。曾设燕京通讯社向北京、天津、上海、汉口、
香港、东京、纽约等地十多家报纸供稿。
⑤1925年,上海南方大学设立报学系,《申报》协理汪英宾兼任系主任,分设本科和专修科,聘请《时报》编辑戈公振讲授访事学。办有南大通讯社. 由学生采集新闻,免费供上海各报刊用。
)1926年,南方大学发生反对校长的学潮,报学系停办,大部分师生转入上海国民大学,该校因此增设报学系。戈公振为系主任,并主讲中国报学史,《商报》编辑潘公展主讲编辑法,《时事新报》总编辑潘公弼主讲报馆管理,《商报》总编辑陈布雷主讲社论编写。
⑦1924年秋,复旦大学中文科开设“新闻学讲座”,由陈望道主持; 1926年扩大为新闻学组,由邵力子主持。北京民国大学、法政大学于1924年分剐设立报学系等。诸多大学开始设置新闻学课程,着力于研究报纸工作理论与现状,培养新闻人才。
(2)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同新闻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较,新闻学研究的进步较为缓慢。
①当时出版的新闻学著作十多种,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任自涛的《应用新闻学》(1922年);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和《新闻学总论》(1924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年)等。
②至于新闻学刊物,为数极少。有的大学报学系出过,如1924年出版的《北京平民大学新闻学系级刊》,半月刊,仅出过3期。1927年1月,北京新闻学会成立,同时创办《新闻学刊》,黄天鹏主编,1928年停刊,共出8期。
3. 试论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报人和报刊活动。
【答案】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从一开始就以报刊为武器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战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报人和报刊有:
(1)孙中山的办报活动
①孙中山与《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指派他的战友陈少白主持。其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 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 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该报1903年曾与保皇派广州《岭南报》笔战,后又与香港保皇派的《商报》论战。
《中国日报》从经费筹集、设备采购到人员选定,都是孙中山亲自操办的。该报由孙中山定名,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意。《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都是在该报馆内进行的。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以后被多家革命派报馆所继承。
②孙中山与《民报》
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该刊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丛、纪事、译丛等栏目,每期6万至8万字。发刊词由孙中山署名,刊登在第一号的首页,第一次用文字全面地诊释了他的政治主张。《民报》的发刊使革命派有了一个旗帜鲜明的宣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