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近年来我国许多公众选择了网络论坛发布信息,由此引发了多起全国媒体关注的公共事件。请用三种传播学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答案】(i )“使用与满足”理论
①“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②“使用与满足”理论一改传媒角度为受众角度,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及其满足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把能否满足受众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曾在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③“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a. 提醒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人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b. 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 c. 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
④公众选择网络论坛这一途径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发布,是因为网络论坛这一传播方式能够满足公众随时随地发布信息的要求,并且审查制度相比传统媒体较为宽松。并且,在网络媒体传播中,门槛较低,只要具备一台电脑和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即能够自由的成为信息发布者。
⑤网络媒体的特性使其成为公众曝光负面消息的有效平台,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实现的。因为传统媒体信息的发布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并且信息发布者必须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不难发现,近年来,经由网络媒体上的个人进行曝光,然后传统媒体进行广泛报道,最后核实落案的负面消息不在少数。
(2)“议程设置”理论
①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
②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b.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c.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d. 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③网络论坛在给人们带来一系列便捷的交流、分享快乐的同时,更让人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变化,即媒体本身主导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向的功能被进一步弱化,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议程设置的意见领袖。
a. 不同于传统媒体,网络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即信息源是无数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意见领袖”。
b. 议程更多“被动”设置。网络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发布消息、分享消息的特质,成就了议程被动设置这一特点。爆发式、碎片化、持续时间短的网络消息能够瞬间瓦解统一主题信息的连续性和持续性。所以网络中对于某一议程消息的汇集,更多的来自于受众、网民发自内心对这类消息的关注和讨论。当关于某一主题的消息越聚越多,那么议程设置自然形成,这即是议程“被动”设置。
(3)“知沟”理论
10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即是“知沟”理论的诞生。
②“知沟”假说的主要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③“知沟”扩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 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
b. 传播技能上的差异一一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c. 己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一一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d. 社交范围的差异一一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e. 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一一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f. 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一一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在上述无论哪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④虽然在网络论坛发布信息提高了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但是这种参与度的提高并不是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均等的。网络使用的门槛相比传统媒体要低,但是也并不是没有门槛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一台电脑和网络,并且还需要掌握电脑使用的方式和文字运用的能力。
对于网络这一新的传播方式而言,知识鸿沟依然存在,并将持续存在下去。因为新媒介技术
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
2. 试论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
【答案】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先出现的是官报,即“邸报”。“邸报”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等。自唐代起,“邸报”这一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它作为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清王朝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如下:
(1)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氏日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播人需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在宋代还实行过“定本”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由此,“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邸报”被历代封建王朝用作宣扬王权、颁施恩德、奖宠官员、推行政策的工具,是封建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3)“邸报”还成为跻身仕途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本,为封建官僚体系的平稳运行发挥着纽带作用。
(的历代封建王朝都将“氏肠报”作为修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3.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主张有哪些?
【答案】鸦片战争后,一些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有识之士发表文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一系列办报主张。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早期改良派的办报主张带有一定的“空想”成分。但在当时,算得上是前所未有的远见卓识,代表了当时国人对近代报刊认识的最高层次,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维新派报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1)关于报刊的地位与作用。
郑观应认为,开办报馆“其益甚多”,报道“灾民流离困苦情形”,社会各界可以“施衣捐贩,源源抱注,得保孑遗,此有功于救荒”; 十大夫通过报刊,可以“足不逾户而周知天下”,“有功于学业’夕; 报刊通过揭露“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有功于除暴”; “其余有益于国i}一、民情、民防、商务者,更仆数之未易终也”。洪仁环认为“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物价低昂,事势常变。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夕,其结果“风俗日厚矣”。
(2)报刊应议论时政,监督舆论,主张言论自由。
他们十分强调报刊“通上下之情”的作用。王韬认为报刊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郑观应说,要使“民隐悉通,民情悉达……则莫如广设日报矣”。王韬等人反复陈言要仿效西方办报方法,要求开放言禁,允许报纸“指陈其事,无所忌讳”,以便形成“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之风。
(3)反对外报垄断,呼吁允许国人自由办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