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大背景意识

【答案】大背景是指全局性背景。在这一点上,它与一般新闻中的背景是有区别的。一般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其地位大多是从属性的,是为说明、补充、烘托新闻事实服务的。即,在一般的消息中,新闻事实为主,背景材料为辅; 在解释性新闻中,背景性事实反客为主,新闻的焦点集中在背景分析上面,背景的任务不是解释新闻事件的某一部分,而是用来逢释新闻事件的整体,这就是大背景。大背景意识要求记者将新闻事件放到一定的历史之中去观察、分析它产生的必然性。这是背景选材的大时空观。

2. 逆向思维

【答案】逆向思维是指遇到有些事,可以倒过来想一想,在这种类似“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新闻角度。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间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己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逆向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困境,突破老一套的模式。多一个角度就多一条出路。

3. “借嘴说话”

【答案】“借嘴说话”是一种新闻写作手法,即借新闻事件当事人之外的消息源来进行议论,这种手法被西方新闻记者频繁使用。在他们的报道中经常出现“有关方面的人士说”、“据目击者称”、“权威人士强调”、“此间观察家认为”等句式,后边的直接引语是对这个新闻事件的评价。这是西方新闻界客观报道的一种重要手法,被引用的评价与议论即记者所认可的看法,事实上代表了记者的观点。

4. 报道角度

【答案】报道角度,是指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选择报道角度,实际上就是选择揭示蕴藏在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具体途径。它关系到一篇新闻报道是否能够有夺目的光彩,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对于一个具有新闻意义的客观变动,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表现,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

5. 新闻跳笔

【答案】新闻跳笔是指一种在文体结构上采用多段体,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在行文叙述上采用跳跃式的新闻写作笔法。与一般文字作品所要求的注意上下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起承转合等笔法不同,它主张“跳”,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

6. 消息结尾

【答案】消息结尾是指为深化新闻主题、强化新闻价值或扩大消息的信息容量,记者根据新闻内容,精心设计的消息的收结部分。它通常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消息的结尾方法有其特殊性。它的特点是以事实结尾,事实该讲到哪里,消息就在哪里结尾,戛然而止,无需再加。结尾对消息而言也是重要的,好的结尾可以使主题更鲜明,使文章有回味的余地,甚至也有审美价值,还可以带来妙趣。

二、简答题

7. 怎样认识社会观察通讯的特殊功能?

【答案】社会观察通讯的特殊功能主要体现为:

(1)拓展通讯文体的报道视野,促进通讯由“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向新闻文体的回归。 ①在选题和报道对象上,社会观察通讯自成一体。

此类文体开拓了人物、事件、风貌、工作以外的另一领域,即社会现象与社会间题。这不仅极大地开阔通讯的报道视野,也提供一种迅速反映现实、监督社会生活的有力武器,而且还以一种自下而上的平民视角。

②在通讯的写作理念上有较大创新。

社会观察通讯突破传统通讯写作“非黑即白”“直线思维”、追求对报道对象的“终极性结论”等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以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报道”方式,曝光社会万象,展示社会矛盾,追踪动态的时代思潮。

(2)满足受众对社会信息的获知欲及追求社会公正的愿望。

①它的选题来自社会实践,并集中于那些普遍存在的新现象、新问题,因此它可以比较及时地向受众提供有关的最新社会信息。

②社会观察通讯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揭露、批评贴近百姓生活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社会不公正的现象,这不仅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代表了民意民情,可以称为受众宣泄不满的渠道,称为社会的“排气阀”。

(3)设置议题,自下而上地行使新闻监督权。

社会观察通讯从社会生活中选题,以调查采访为主的特点决定了它能把受众关心的话题变为媒体报道的热点或焦点,再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使社会一一媒体一一政府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促使社会问题不断得到解决。

8. 9%的人看好实名制能遏制“黄牛”

“每年离过年还有一个月,就开始发愁买票的事。”北京某公司职员李晓老家在四川,她已经3年没有赶上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了。“公司到腊月二十九才放假,火车票一般提前10天预售,但我排队根本就买不到票。”去年她起大早去火车站,排在第二,但是前面的人一下子就买了100张票,到她时依然被告知没票了。她盼望着,火车票实名制尽快惠及她这样的普通人。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运输系主任马驯,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实名制售票需要对客票销售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增加读取旅客身份证信息、车票信息的设备。对普通旅客来

说,实名制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能有效遏制倒票行为。“实行实名制后倒票成本和风险大大增加了,追查打击倒票和造假更方便。”

调查显示,85.9%的人看好实名制对“黄牛”倒票行为的遏制作用,只有10.4%的人认为不能遏制。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庆龙提醒,试行火车票实名制后,“黄牛”也会采取各种办法应对,比如用假证件买票。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这些成本还会转移到购票者身上。火车票实名制对铁路部门售票、检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次调查中,69.0%的人认为火车票实名制能缓解春运买票难,24.5%的人表示不能缓解。 刘庆龙表示,实名制只是减少了“黄牛”倒票的空间,但要完全解决春运买票难、出行难的问题,主要还是要解决运能和运需之间的矛盾。

马驯也认为,春运买票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供给短缺。“公众对铁路运输的需求每年都在增长,解决春运买票难要大幅度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等到我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建成运营以后,春运买票难的现象才可能大幅减少。”

【答案】

9. 简述谣言和恐慌在社交网络中是怎样传播和扩散的?

【答案】(1)网络谣言的成因与对策

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社会谣言则是指围绕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谣言。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逢释。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谣言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在新媒体诞生之后,谣言的数量更多,传播的范围更广。因此主要分析谣言在网络社区中传播和扩散的成因和对策。

①网络谣言的成因

a. 互联网自身属性因素

互联网自身具有匿名、开放、公平、传播迅速等特性,造谣者只需找到合适的“作案地点”一一人气较旺的社区、网站,即可利用它在短时间内广泛散布谣言。

b. 数量众多的“易感人群”

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开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造谣者抓住了部分网民猎奇心理、仇官情绪乃至低级趣味,投其所好,制造敏感话题。网民受其蛊惑,不自觉地成了谣言的传载者。

c. 别有用心的谣言制造者

利用网络传播谣言,违法成本低。谣言制造者为达到泻一己之私愤、牟取小正当利益等目的,在互联网上恶意散播谣言,挑起网民公愤、扰乱社会治安、引发民众恐慌。

d. 部分互联网企业责任缺失

网络媒体作为开放的传播系统,信息流动性更大、更快,为追求时效性,往往忽略传统媒体层层把关、严格管控的审查流程。部分网站监管不力,不经查证即引用、转载谣言信息; 部分网站为利益驱动,一心赚取点击率,明知谣言是陷阱仍肆意转载; 部分网站编辑职业素养缺失,审查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