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806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之经济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产链
【答案】生产链是指主要研究客体是商品形成的流程及确定参与的主体及其活动,着重于强调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能增加价值的系列功能不同、但相互作用的生产活动的集合。生产链主要由输入、生产、物流和最终消费四个环节构成。
2. 中心地的等级
【答案】中心地的等级是指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3. 加速原理
【答案】加速原理是指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4. 区域管制
【答案】区域管制是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区域管制的特点:
①在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单纯政府上下级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更有效地促进区域发展。
②区域发展中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在内的各个利益主体通过平等协商的形式,解决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协调好区域发展中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③建立一套多中心、分散化、独立与制衡的决策机制和解决争议的机制。
5. 极化效应
【答案】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6. 经济距离
【答案】经济距离是指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为用
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规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大小。
7. 补充区域
【答案】补充区域是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即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补充区域的形成机制: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便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也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8. 门槛值
【答案】门槛值是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服务范围有门槛范围、最大范围、实际范围。
9. 连接度
【答案】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β为交通网的连结度; E 为边的数量; V 为顶点的数量。
10.局地原料
【答案】局地原料是指只有在特定地方才存在的原料。
11.交通网的连接度
【答案】交通网的连接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12.通达指数
【答案】通达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通达指数越小,点的通达性越好,指数越大,点的通达性越差。
二、简答题
13.劳动费指数、劳动系数及其与劳动费指向间的关系。
【答案】(1)劳动费指数的概念
劳动费指数是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动成本指数大,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 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2)劳动系数的概念
劳动系数是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
(3)劳动系数与劳动费指向间的关系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 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区位的指向强。即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会愈加向少数劳动力廉价地集中。
14.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1)该城市能够接受企业服务的规模和范围;
(2)服务区的人口数量和消费偏好;
(3)总体消费能力和消费量的分配状况;
(4)不同服务行业的总体消费潜力;
(5)其他竞争者的数量、规模和质量;
(6)竞争程度,等等。在确定了具体的城市,进一步选择城市内部某一个区域时,企业经营者要分析以下几个因素:
(1)服务区和具体服务设施对顾客的吸引力;
(2)竞争企业的量与质;
(3)到达该服务设施的交通通达性;
(4)该区域的居民特性和风俗习惯;
(5)该区域的空间扩展方向;
(6)该区域的基本概况,等等。
在选择具体地点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经过该地点的交通状况和交通发展潜力;
(2)相邻企业的基本情况;
(3)停车场的充足性;
(4)在该地点布局的综合费用,等等。
15.简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及其功能。
【答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及其功能:
(1)城市自然条件下自然资源子系统
气象要素、水文要素、土地资源、矿产农产资源、建设用地条件数据存储与分析。 (2)城市环境与生态子系统
环境监测数据、生产生活性污染源、有害物质排放量、环境保护设施处理能力数据的存储与分析。
(3)城镇体系与城镇间经济社会联系子系统
城市区域内城镇规划以及相关的人流、商品流和信息流数据的存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