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学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商业保险

【答案】商业保险是指根据风险的可保性要求,以概率论和大数法则作为基本原理,将大量同质的风险进行集中,收取保险费建命保险基金,当被保险人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风险损失时,保险人依照保险合同对其进行经济给付或补偿。商业保险是基于经济利益建立起来的合同关系,属于私人经济范畴。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则是为投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商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只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保险公司。商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交易活动,是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等价交换的结果,它受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

2. 法律规范

【答案】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反映国家意志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是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或者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的一种。按照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可以将法律规范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是规定主体享有某种积极行为的权利的法律规范。义务性规范是规定主体必须做出某种积极行为的法律规范。根据这类规范,主体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禁止性规范是规定主体不许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根据这类规范,主体必须禁止某种行为。

3. 《恤荫恩赏章程》

【答案】清朝宣统二年八月,当时的清陆军部向宣统皇帝奏奉了厘定的《恤荫恩赏章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的军人保障条例,该条例共分8章48条,对军人死亡、伤残抚恤及通过恩赏世职等办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由国家议恤的范围分为阵亡、伤亡、因公殉命、积劳病故、临战受伤等五类,分别情况可享有世职荫袭、恩恤金、恩抚金等待遇和荣誉。

4. 无过失赔偿

【答案】无过失赔偿原则又称严格责任或绝对责任原则,它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遭遇工伤事故或职业病,无论企业或雇主是否有错,只要不是劳动者本人故意所为,均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无过失赔偿原则时工伤保险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5. 储蓄挤出论

【答案】储蓄挤出论是指第_次世界大战前后,早期凯恩斯本人曾经预言社会保障的发展可能阻碍私人储蓄的增长的观点,但是他们并没有对此进行充分的论证。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教授马丁. 费尔德斯坦。他在1974年提出,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资产替代效应,所以会大幅度挤出私人储蓄,即社会保障对储蓄具有挤出效应,从而减少经济增长所需的资金积累。

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工作和退休模式小是固定的,当退休决策和储蓄决策被同时做出,一些外生变量能够通过改变退休来影响储蓄。

6. 农村扶贫

【答案】农村扶贫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①广义的农村扶贫是指一切以使农村中的贫困户摆脱贫困为目的的社会救助项目,开发式扶贫两种。

②狭义的农村扶贫仅指开发式扶贫,即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通过生产经营劳动而摆脱贫困的社会救助项目。基本上包括救济式扶贫和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质。

7.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以瑞典、英国为代表,是指按照“普遍性”原则,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及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按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给付,社会保障支出由国家税收解决。这一制度以政府负责、全民高福利为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伤害了效率,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大背景下,英国率先进行了减轻国家负担的改革。

8. 工伤保险

【答案】工伤保险也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因遭受意外伤害和患职业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简答题

9. 谈谈你对社会保障缓解贫困的认识?

【答案】对社会保障缓解贫困的认识是:

(1)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与贫困的关系:

人们旱期对贫困问题主要通过慈善与恩赐的方式进行不定期的干预; 直到1601年,英国《济贫法》的颁布使早期通过社会保障进行的反贫活动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19世纪80年代,德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则标志着反贫困行动进入了现代阶段; 1942年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则把社会保障的目标界定为消除贫困,这在反贫困方面又迈出了更大的一步,引导了战后“福利国家”的建设。由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制度和贫困有着密切关系。

(2)社会救助与缓解贫困

社会救助对贫困主要起缓解作用,这从社会救助的内涵可以很好地加以理解。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面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生活保障政策,它采取非供款和无偿救助的方式,具体实践形态是提供“免费午餐”。由此可见,社会救助是最后的“安

全网”,有了这张“安全网”,社会成员在收入中断或陷入贫困时不至于绝望,能够从国家和社会那里获得最起码的救助维持基本生活,所以通过社会救助缓解贫困是世界各国通用的做法。

(3)社会保险与预防贫困

社会保险对贫困主要起预防作用,这也可以从社会保险的内涵来加以理解。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年老、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生活保障政策。通过采取受益者和单位共同供款、强制实施的方式,可以解决劳动者未来的(年老)和不确定的(如工伤、失业、疾病等)风险。由于这些风险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那么通过社会保险对这些风险进行化解会降低贫困发生率,起到预防贫困的作用。

(4)社会福利与缓解及预防贫困

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与社会通过专业化的福利机构为解决社会上特殊群体及一般社会成员的实际困难,提高国民生活质量而提供资金与服务等,使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因此,社会福利对贫困既有缓解作用,又有预防作用。

总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资金和实物的支持,使陷入困难的人得到一定的经济或物质补偿,起到了缓解和预防贫困的作用。

10.结合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举例说明“现收现付”和“预筹积累”模式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结合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现收现付”和“预筹积累”模式的实现方式是:

(1)社会保险基金现收现付与预筹积累模式现收现付式又称非基金式或统筹分摊方式。该模式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二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和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

预筹积累式也可称为基金式或总平均保险费式或预提分摊方式。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退休率、伤残率、通货膨胀率等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将社会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己筹集的社会保险基金进行有效的运营和管理。

(2)以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为例,“现收现付”和“预筹积累”模式的实现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包括:改革传统的现收现付制为部分基金积累制,建立新的资金运行方式; 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 扩大养老保险金的来源,实行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险金的办法; 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社会覆盖面,对城镇大多数劳动者实行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养老基金增值的机制; 建立退休金与社会经济发展挂钩和退休入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新机制; 由单位管理向社会化管理过渡。在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中,“现收现付”和“预筹积累”模式是这样实现的:

①灵活运用“现收现付”和“预筹积累”模式

在统账结合这种制度模式下,企业和职工均按照一定的比例承担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义务,其缴费被分解成两部分,分别记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统筹账户和归职工个人名下的个人账户。职工的退休待遇则包括来源于社会统筹部分的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积累额。社会统筹,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将一部分上缴资金做统一调配,按统一标准发放。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