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安史之乱对于诗歌来说,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研究安史之乱中 的诗歌创作,对于理解盛唐到大历乃至中唐文学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研究 现状来看.学者们或多论及盛唐诗歌,或多就大历文学是中唐文学之转折点给予 阐释,而对介于两者之间的安史之乱及其前后的诗歌创作涉及甚少。本文就着意 在这历史的一晃之间,捕捉历史心绪之变迁。 第一章试图通过对玄宗朝后期,在盛唐升平情形下隐藏的政治、经济及文化 矛盾的揭示与剖析中,指出安史之乱实则是使这一切矛盾由隐而显的历史工具, 是社会心理积聚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爆发。这一时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皇权的旁落 与相权的膨胀、中央集权的削弱及异族文化的入侵,这些隐患使盛唐诗人形成新 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他们开始在诗歌创作中注入理性的成分,展开了对社会 问题的思考。 第二章考察玄宗朝后期盛唐诗人的心态及诗歌创作,在对作品的解读中寻找 能够代表时代思想转型的信息。通过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盛唐诗人把对仕途的 失意、对时局的担忧、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对战争的议论交织在一起,超越 了一己之穷达,把忧家、忧己与忧国、忧民结合起来,表现出对社会全方位的关 注与思考。他们开始在恣肆的激情中注入理性的思考,从而使诗歌创作的情感性 与社会性融合。这是诗人心态转型的起点,也是安史之乱中诗歌创作之滥觞。 第三章分析安史之乱中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格局的转变。安史之乱是 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它导致了唐王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 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朝廷威信和统治能力的降低,这突出地表现在节度使拥兵 自重及宦官专权上。它加剧了人口逃散,严重破坏了均田制,从而使唐前期的财 政基础崩溃。这些必然又激化了其它社会矛盾,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继而 也对文人心态及社会文化产生强烈刺激和重大影响。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君国思想的进一步增强、儒家学者的反思与努力及儒家文学观念的回归。 第四章考察安史之乱中人口迁移及盛唐诗人群体的迁移。安史之乱爆发后的 人口迁移是政治巨变的结果。战乱使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惨遭浩劫,居民离散, 大量向南迁移。此后,北方在经济上越来越依赖南方,同时汉文化也向东南推进。 本章还通过对安史之乱中盛唐诗人的迁移路线、迁移原因、迁移地点、迁移类型 及其审美观照的考察,探寻盛唐诗人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和心理变化,从而指出战 争中的时空变化为诗歌的新变提供了可能,是盛唐诗人心态及创作转变的契机。 第五章考察安史之乱中盛唐诗人群体及诗风新变。面对战争,大多数诗人仍 秉承盛唐精神,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进行诗歌创作。经过战争的洗礼,盛唐精神及 诗歌创作呈现出新变的特征:诗人们的创作心理由热情激越趋向冷静凝重、诗歌 的文化品质由异采纷呈趋向单一务实。这是安史之乱中文学呈现出的主流倾向。 同时,战争也在侵蚀着一些人的精神和斗志,使他们开始将笔触转向对自我心灵 的观照,诗人的审美趣味由开阔高华趋向内敛低沉。这一系列的变化使盛唐诗人 的创作在艺术上缺少了盛世的自然灵动之美,而多了沉郁锻炼之气。 第六章通过个案分析折射出安史之乱对盛唐诗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 及人生理念的影响。本章选取的第一个个案是李白,他最集中地代表了盛唐时代 多元的文化组合和昂扬的时代精神,在安史之乱中,他把早期对理想的追求变为 对现实的参与与思考,显示了盛唐诗歌从浪漫理想到书写现实的转换。第二个个 案是杜甫,他在安史之乱前已经显示出写实的倾向,在乱中,他进一步发挥了这 一创作理念,并将盛唐所赋予的入世精神融入到对国家民众的关心之中,成就了 其“诗史”地位。其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从政治历史层面上来讲,盛唐已经过去,而从诗歌的层 面来讲,盛唐精神仍在继续。盛唐气象在安史之乱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显示出 特有的光芒,它不仅是在盛世之中的昂扬与激越,更重要的是,在乱世之中对社 会理想的坚持与执着于现实的悲壮。而成长于战乱中的大历诗人,面对帝国不可 扭转的衰败之势,失去了对帝国的热情和信心。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因此少了慷慨 之气、蓬勃之态,显得情绪低沉、苍老衰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