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三次中东战争

【答案】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阿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是指1967年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战争。这场战争把美苏之间的争夺由幕后推到了前台。1967年4月,以色列飞机闯入叙利亚领空,击毁叙利亚战斗机,5月埃及下令封锁蒂朗海峡,6月5日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军取得了胜利,在短短6天之内占领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大片十地。第二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利宣告结束。之后,在联大紧急会议上,美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苏联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退还侵占的阿拉伯领土; 美国则主张以色列有条件的撤军并兼并某些阿拉伯领土。中东危机陷入僵局之中。后来,在美苏操作下安理会通过了英国的中东方案,即“242号决议”。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结束中东一切交战状态。但该决议没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而把巴勒斯坦问题归结为“难民”问题。因此,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这一决议。这是美苏僵持和妥协的结果。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中东继续维持着“不战不和”的局面。

2. 马歇尔计划

【答案】马歇尔计划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提出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故称“欧洲复兴方案”,是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中提出的。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美国对外援助法》,使该计划具备了法律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美国拨款100多亿美元援助西欧各国,以复兴战后经济; ②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尽快撤出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向美国提供本国和殖民地产的战略物资:③由美国政府设立经济合作总署,控制“对等基金”,保障美国的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 ④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放弃国有化计划,把进步力量排挤出政府等。英,法,意,联邦德国等16个西欧国家相继接受了这些条件,并分别同美国签定了双边协定。到1952年2月29日,马歇尔计划全部费用为129,924亿美元,计划预定期限5年(1948~1952),实际上1951年1月已基本结束。随后为《共同安全计划》所取代。

3. 非洲联盟

【答案】非洲联盟(简称非盟)是指包涵了53个非洲会员国的联盟,属于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体的全非洲性的政治实体。非盟是继欧盟之后成立的第二个重要的国家联盟,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推行改革与减贫战略,实现发展与复兴。非盟的前身是1963年5月成立的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组织)。1999年9月,非统组织第4届特别首脑在利比亚港日城市召开,会议通过《苏尔特宣言》,决定成立非盟。2000年7月,非统第36届首脑会议一

致通过《非洲联盟章程》。2001年3月非统在苏尔特召开第五届特别首脑会议,宣布非盟成立。但由于当时批准非盟章程的国家仅32个,未达到非盟章程生效所需的36国法定数目,会议决定暂不启动非盟; 5月26日,非盟《章程》正式生效; 7月,非统第37届首脑会议宣布非统向非盟过渡。2002年7月,第38届非洲统一组织暨首届非洲联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宣布非盟正式替代非统组织,非盟正式成立。非盟共有53个成员国(毛里塔尼亚2005年8月4日被非盟暂时中断成员国资格),总部设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作为非洲大陆新的地区性组织,非盟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推行改革与减贫战略、实现发展与复兴。

4. 《洛加诺公约》

【答案】《洛加诺公约》是指在洛迦诺会议上与会各国草签的最后议定书和其他七个条约的总称,其主要文件是《莱茵保证公约》。一战后,在国际社会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欧美各大国通过会议和条约等形式调整了彼此间的经济、政治关系,1925年10月5日,英、法、德、意、比、波、捷在瑞士小城洛迎诺举行会议,其中以1925年10月在法德谈判的洛迦诺会议上的《洛逝诺公约》的签订为高潮。《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英国外交的胜利,它在公约中起着第一保证国的决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在欧洲的支配地位,英国顺利地达到了扶德抑法的目的。经过洛逝诺会议后,法国长期经营的欧洲同盟体系受到了严重打击,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被大大地削弱了,而德国是《洛迦诺公约》的最大受益国。《洛迦诺公约》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为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重新登台铺平了道路。但是《洛迦诺公约》并没有解决和消除矛盾,反而使矛盾尖锐化。

5. 非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相对于国家行为主体而言的,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它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广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还包括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国内组织、国际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社会特殊的个人因素等。

6.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答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是指于1991年12月9~10日,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体第46次首脑会议上通过的条约。它规定欧共体今后的任务是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实

7. 《提尔西特条约》

【答案】《提尔西特和约》是指法俄于1807年7月7日签订的条约。两国结成同盟,俄国牺牲盟友普鲁士换取自己的利益,英国的反法政策反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拿破仑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后,于1806年7月建立莱茵联盟,欧洲列强更感受到法国的过分强大实力对自身安全的威胁。随着拿破仑对德意志野心的显露,普鲁士向英俄寻求保护。1806年10月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后普法交战,法军大败普军,拿破仑乘胜进逼俄国。7月9日,普鲁士也和法国签订

了屈辱的《提尔西特和约》接受了领土变更和赔款的惩罚条件。《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宣告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8. “第四点计划”

【答案】“第四点计划”是指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来的美国外交力一面的四点行动计划,包括支持联合国、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援助自由世界抵御侵略、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前三点内容都是美国在战后己经或正在推行的霸权措施,但他着重阐述了第四点,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称为“第四点计划”,又称“开发落后区域计划”。这是一项利用美国先进的私学和发达的工业来改进和发展不发达地区的新计划。第四点计划是美国打着反共产主义和“技术援助”的旗号,大规模向亚、非、拉渗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战后初期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个步骤。

二、简答题

9. 简述德国统一的进程。

【答案】德国统一问题一直是牵动欧洲全局的十分敏感的问题。以苏联和东德为一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同西德为另一方,围绕这个问题曾展开过多次的较量。

(1)1989年11月28日,科尔一反以往西德重大决策必先与西方盟国通报的做法,在事先根本未同美、英、法商量的情况下,单独宣布了关于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他主张东德进行“根本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两德之间发展“联邦结构”,最后通过自由自决实现统一。

(2)面对东德迅速变化的形势以及西德的坚决要求,掌握着德国统一钥匙的四大国开始调整各自的政策。美苏首先采取主动,给两德统一开了绿灯。1990年1月29日,东德总理莫德罗匆忙访问莫斯科,戈尔巴乔夫明确表示德国人“有权统一”。2月1日莫德罗提出实现德国统一的“四阶段方案”,它与“十点计划”没有太大的区别,有些设想甚至更详细。所不同的是,该方案强调统一后的德国应当保持中立或非军事化。

(3)2月10日,美国为了能够有效地掌握德国统一的进程,转而支持德国统一,并积极提出建议在四大国和两个德国之间进行政策协调和外交斡旋。由于美苏改变了态度,法英也只好顺应形势,把注意力移到如何制约未来统一的德国上去。

(4)2月13日,四大国外长和两德外长利用出席渥太华北约和华约“开放天空”会议的机会,达成了“2+4”方案,即先由两个德国解决有关统一的国内具体问题,再由两德同四大国商讨涉及外交、安全的外部问题。这表明四大国已默许由西德着手推行其统一计划。

(5)1990年3月18日是东德举行人民议会大选的日子。对于这次大选,西德十分重视。结果是由基督教民主联盟、德国社会联盟和民主觉醒竞选联盟— —德国联盟胜出,组成由基民盟的领导人德梅齐埃为总理的新政府。新政府提出了基本体现科尔意图的施政纲领,两德很快就统一的目标、方式和时间达成一致。至此,德国统一进入了实质性的具体落实阶段。

(6)德国统一的内部进程也带动了有关德国统一的外部问题的解决。从1989年12月至1990年10月初,西德领导人同四大国特别是美苏领导人多次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