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艺术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艺术思维

【答案】艺术思维是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灵感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其中形象思维是主体,起主要作用。艺术思维对现象和本质两方面进行双重加工,加工的重点在感性形式上,遵循的是个性的情感逻辑。现象是用共性概括个性,是自然作用于人的精神; 本质是用个性显示共性,是人的精神作用于自然。艺术思维特有的双重加工使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均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统一,即新的艺术形象、艺术品的诞生。

2. 品位

【答案】品位是指作品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层次。不同品位的形成是艺术家从不同的艺术观念出发把握生活的结果,艺术家对待世界的小同态度、对艺术的不同追求、对审美趣味的特定偏好,由此也就形成了小同品位的艺术作品。如中国古代画论中分出的神、妙、能、逸等品评级别。

3. 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答案】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912年诞生于德国,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科夫卡和克勒。阿思海姆等学者的艺术心理学研究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密切关联。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是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简言之,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该心理学派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4. 艺术史

【答案】艺术史是指艺术发展的历史。艺术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艺术发展的规律包括:①艺术发展的模式,是指揭示艺术发展的客观过程,阐释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②艺术发展的动力,是指探究艺术发展的原因,阐释艺术作品与社会发展原因的关系。

5. 艺术形象

【答案】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艺术家根据社会生活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经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蕴含情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的内涵是: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创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生动的图画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6. 艺术世界

【答案】“艺术世界”是由美国的艺术哲学家丹托最早提出的。著名美学家迪基继承了这一概念,认为“艺术世界”是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庞大的社会制度。艺术世界同时也是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为艺术接受作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包括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教师、各种艺术机构从业人员等; 二是各种艺术机构,包括美术馆、画廊、音乐厅、电影院、艺术出版社、艺术教育机构等; 三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它对艺术接受具有约定俗成的调节、制约作用。

7. 风格即人

【答案】“风格即人”是18世纪中期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提出的观点。他认为:艺术风格是从作品中剥去不属于艺术家本人的东西,剥去和其他人一样的东西之后的剩余物和内核,即风格就是人本身,在此指出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艺术家的创作个性,有什么样的个性就有什么样的风格,个性决定风格。

8. 艺术体验

【答案】艺术体验是艺术家观察或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或准备阶段,艺术家只有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体验,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才能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得心应手地进行加工创作。艺术体验一般包括自发体验和自觉体验两种,呈现出“取精用宏”、“厚积薄发”的原则和特点。

二、简答题

9. 请结合具体的戏剧作品说明西方悲剧艺术的主要种类。

【答案】西方悲剧艺术的主要种类有:

(1)“命运悲剧”

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反映出这一历史阶段,社会力量与自然规律作为一种不可理解和不可抗拒的命运和人相对立,表现了人对自然和命运的抗争,最终因无法挣脱而导致悲剧的结局。

例如,古希腊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虽然俄狄浦斯竭力挣扎,仍然无法逃脱命运的摆布,最后落得“杀父娶母”、自己刺瞎双眼去四处流浪的悲剧结局,深刻反映出早期人类迈入文明门槛的艰难历程。

(2)“性格悲剧”

欧洲中世纪末出现的“性格悲剧”,反映出长期封建社会中,封建伦理制度和宗教统治与反封建的社会力量的矛盾斗争,体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尖锐冲突。

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等,表现了在欧洲中世纪封建宗教迷信长期压制下扭曲的人格。《哈姆雷特》是一出真正刻骨铭心的悲剧,全剧中主要人物几乎全部死去,体现出西方悲剧自古希腊悲剧以来,一悲到底的彻底的悲剧传统。主人公哈姆雷特虽几经挣扎,但最终仍然因性格上的缺陷而造成悲剧,反映出人物灵魂深处的斗争和激烈的内心冲突。

(3)“社会悲剧”

近现代社会出现的“社会悲剧”揭露了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罪恶,具有鲜明强烈的批判精神。例如,法国作家小仲马根据他本人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悲剧《茶花女》,以及19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又名《娜拉出走》)等,均对社会偏见与世俗势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触及资本主义时代的尖锐社会矛盾,反映了个人与社会势力的抗争。

10.什么是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的意义何在?

【答案】(1)艺术接受的内涵

艺术接受是指在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地消费、鉴赏、批评活动。

(2)艺术接受的意义

①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活动不仅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同样表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接受与消费的过程。在艺术活动中,艺术的接受与消费占有重要地位:

a. 艺术接受和消费在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

b. 艺术接受与消费在潜在意义上同时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

c. 艺术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

②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a. 艺术返回社会生活内在于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形式中

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数量关系看,两者是不对称的,接受主体要多于创作主体。事实上,接受主体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的社会实践,他们的情感、思想、信仰,他们的喜怒哀乐构成了社会生活丰富的内涵和感性形式,成为艺术家反映的对象。所以,当艺术家的作品通过社会的传播中介而与广大的接受主体发生关系时,本身就意味着作品已返回社会生活。

b. 艺术重返社会生活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构造新的社会生活上

从接受的角度看,艺术作品所构造的现实生活还仅只是潜在的,它必须通过接受才能转换为现实。进一步看,更为重要的方面在于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接受者不但被作品所构造的新的现实所感动,从而能以新的态度,新的眼光,重新审视、理解现实生活,而且还能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在社会实践中重新构造其自身的现实。

11.为什么说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答案】之所以说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原因在于:

(1)艺术意蕴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

中外古今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具有深刻的艺术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从而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显然,艺术意蕴作为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积淀,凝聚着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