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15哲学基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假象
【答案】假象与事物的本质不一致的现象,一般称为假象。
2. 市民社会
【答案】市民社会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术语。马克思主义用来指资产阶级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具体体现在:
①在古代西方,市民社会是指市民的共同体一一国家,即政治社会。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 ②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
③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3. 系统方法
【答案】系统方法是指对系统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考察,并在动态中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要素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整体的最优目标。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最优化是系统方法的目的。
4. 辩证法
【答案】辩证法是指同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立的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思想。辩证法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①古代的辩证法带有自发的朴素的性质; ②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一系列范畴; 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使辩证法在其历史发展中第一次成为真正科学的形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反映,它又是认识的规律,因此,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认识论,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
5. 科技革命
【答案】科技革命是指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
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
6. 《反杜林论》
【答案】《反杜林论》集中反映了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马克思的支持下,于1878年出版。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做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经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 它从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上彻底批判了杜林主义,而且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各国工人运动中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了重要作用,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二、简答题
7.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实践方面看认识,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不仅为认识的能动性找到了客观现实的基础,而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解决了认识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与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相统一的问题。以科学实践观为其基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能动的反映论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发生的前提,即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及其相互作用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现实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也就没有现实的认识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仅指发生学意义上的认识来源,更主要是指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是在实践中通过视、听、嗅、触等感官活动接触事物的现象,并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透过个别把握一般、透过偶然掌握必然,达到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广度、深度上不断发展的根本。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在于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认识范围的日益拓展、认识水平的日益提高、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的日益丰厚,都与认识手段和条件的不断更新密切相关,而这正是实践活动的结果。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通过实践不断改造自然物和社会关系,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和创造其他生活条件。人要在实践中达到预想的目的,就必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有所认识。人的
认识活动主要有两方面作用:对事物的解释功能,即以规律性的认识解释事物; 对人的行为的指导功能,即以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认识是否符合认识对象,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判明,只有通过实践,即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得到检验。
(2)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
①内容
认识既依赖于实践,在认识活动和发展过程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特殊的规律。作为主体以观念的形式把握客体的活动,认识可能与实践完全同步进行,也可以在直接的实践之后认识客体,或超前于直接的实践塑造客体。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实践的决定作用,又要注意认识自身具有的相对独立性。
②表现
认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从总体上看,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导致实践的失败。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实践检验其正确性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实践活动自觉性的过程。
(3)总结
①就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②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强调要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③就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④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的关系,才能正确而有效地从事实践活动。
8. 简述阶级的实质。
【答案】阶级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它是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各阶级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集中表现在它们之间经济上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是阶级划分的基本标志。诚然,一定的社会阶级形成之后,也会在政治思想、道德感情和生活习惯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征,但这些都归根到底是它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关系的反映,是为特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如果不是从实质上把阶级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去把握,就会从根本上离开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