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51哲学概论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答案】C
【解析】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基本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
2. 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 )。
A.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B.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C.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
D.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答案】D
【解析】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劳动过程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①劳动者的劳动; ②劳动对象,即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③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上述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3. 生产力是指( )。
A. 人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B. 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C. 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D. 外部自然力的总和
【答案】A
【解析】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生产
力包括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构成了现实生产力。
4. 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 地理环境
B. 风俗习惯
C. 伦理道德
D. 物质生产
【答案】D
【解析】人口因素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因为人口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是由单纯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而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因此,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物质生产。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
A. 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可知论
D. 认识论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
A. 客观世界
B. 感觉
C. 思维
D. 实践
【答案】D
【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同理,理性认识必须应用到实践中来,才能改造世界,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7. 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 唯心主义
B. 经验主义
C. 不可知论
D. 二元论
【答案】C
【解析】不可知论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作出否定回答的哲学理论。它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8. 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B
【解析】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心想事成”表达的是一种意识的决定作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9.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 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 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
D. 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
【答案】B
【解析】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两个哲学流派。_者的根本区别点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同答。
10.“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 )。
A. 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
B. 意识是主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实质是指包括社会实践在内的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而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
二、多项选择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