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州美术学院书法创作(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鬲
【答案】鬲是煮粥的器物。鬲的造型中的空足是为了扩大器体接触火的面积,便于加热,以提高实用效能。它的器型的演变,大体最早呈纵深式,以后向横宽式发展。
2. 宣德炉
【答案】明宣德年间官府铸造的一批香炉等精妙铜器。铜料经多次熔炼,有时,加入金银做装饰,色泽美观,造型古雅、器形丰富。仿制品很多。
3. 翻簧
【答案】翻簧是乾隆后期流行的一个品种。它是将竹去掉青皮,经热水煮后压平,制成器皿如盒、瓶等,在其加工后的竹簧上进行细雕。由于簧色温润,有象牙的质感。
4. 宋代家具
【答案】宋代进入高型家具时代,改变中华阿民族自商周以来的跪地而坐的习惯,进入垂足而坐时期。宋代家具受建筑影响,改变以往的“箱形壶门”结构,大多采用洗练单纯的梁柱式框架结构,方方正正,比例优美,装饰简洁。
5. 明式家具
【答案】以明代硬木家具为代表的优质家具,制作年代延续到清初,以苏州作品为典型。品类繁多、注重选材、做工考究,装饰简洁,造型洗练,尺度合宜,风格典雅。
6. 人面形花纹
【答案】具有特色,共发现七例,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与人的生活习惯或方式有关)。人面作圆形,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状,耳部作对称的向上弯钩,或饰两条鱼纹。嘴角用两道相交的斜线组成,两边也各饰一条鱼,在鱼的周身用短线或小点装饰。值得重视的是,在人面纹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出发笋(音机)的装饰,形象的反映出当时发饰的状况。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鱼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人面形的花纹,具有“寓人与鱼”的特殊意义。
7. 窃曲纹
【答案】周代的一种重要的装饰纹样。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以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组成“S ”形,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曲纹就是代表性的一种。
8. 古彩
【答案】古彩又称硬彩,是康熙时期的重要品种。它是继承明代五彩的传统技法而发展的彩绘。笔力健劲,多用单线平涂,色彩浓艳。与明代五彩相比,则有深浅层次之分。
二、简答题
9. 简述清朝各时期丝织的艺术特点。
【答案】(1)康熙时期,丝织工艺大体承继明代的艺术风格,己八达晕这一类图案组织最有特色。
(2)雍正时期,改进了织机,采用了多层经纬织法,纹样较为丰富,色彩更加华丽。在用色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3)乾隆时期的丝织,以吸收外来图案风格为其特点。在装饰中采用了一些法国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式样。但从总体看有过于堆砌和繁缛之感。
10.简述汉代装饰图案的表现手法的特点。
【答案】(1)变形的处理——剪影法
汉代图案在刻画形象方面,多用剪影法的侧面处理。侧重于观察物象的特征和性格,表现其典型的动态。
(2)构图的处理——分割法
汉代的装饰画法,多用线作分割处理,有画像石的分割直线,有漆器、织锦的云气纹曲线。既运用散点透视,达到连续展开的效果,又取得穿插组合的统一的效果。
(3)装饰的处理——填充法
汉代的装饰是空间填物,不留余白。画像石的人物之间,漆器、织锦的云气纹之间,大多填以各种动物或填以文字。大小相宜,动静相间,交映成趣。
(4)材料的处理——减地法
主要是指石刻; 减地法画像石多用保留装饰的物象而剔去纹样以外的空间。
11.简述周代染织工艺中的“十二章”纹样的含义。
【答案】“十二章”是古代帝土服装卜的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十二种图案,从西周以来一直为历代帝王采用。
“十二章”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做绘(是将它们画在衣服上),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稀绣(是将它们绣在衣服上)。
日为圆形中间饰鸟; 月为玄月,汉代后圆形中饰蟾蛛或玉兔; 星星辰多以北斗七星表示。日、月、星辰取其照临。汕为山形,取其镇,取其人所仰,也具有能兴雷雨的意义。龙,取其变; 华虫,做锥形,意为华丽的鸟,取其文。宗彝,即虎,仰鼻岐尾,是一种智兽。藻,即水草,取其洁。火,作火字形,取其明。粉米,作谷粒形,取其养。椭为斧形,刃白身黑,取其断。黻为两己相
背,黑青相次,有背恶向善的意义,也有君臣离合的意义。
总之,“十二章”纹样都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的含义,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
12.简述汉代铜灯的特点。
【答案】燃料是用膏脂。灯盘中的烛钎,就是用以插烛的。没有烛钎的,则是用蜡饼。而筒灯则可能是用液体的油料。汉代的铜灯造形丰富多彩,灯体优美。既适应实用的要求,也符合科学的原理; 既可作灯,又可作为室内陈设品。
13.简述五代秘色窑的特点。
【答案】(1)以青瓷为主,瓷器制作极尽装饰之能事。一般均用刻花、划花、印花的方法。线条洗练,图案活泼,反映出五代陶瓷装饰艺术的较高水平。
(2)器皿的造型在唐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壶的流和口相平,壶底由唐时的平底加以圈足,碗作喇叭形。五管壶很流行,但多出于墓葬。瓷器上有镂雕狮、凤等动物的,制作精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