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模式示范论

【答案】模式示范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能够描述模式化的行为。受众与媒介内容的接触,为自己提供了一种学习的对象,可以从中学得一系列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人们处理反复出现的问题的永久性方式之一部分。也就是说,媒介内容对受众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2.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答案】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指报纸、广播、电视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不同的报纸; 阶级性有强弱之分,有鲜明与不鲜明之分。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表现在选择事实、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新闻等方面。

3. 第三人效果

【答案】第三人效果是指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其假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与感受有关,假设“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效果。”另一个部分与效果有关,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这些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效果—虽然不是很直接的效果。

4. 约翰·弥尔顿

【答案】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 )是英国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其出版自由思想从18世纪起受到重视,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1644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倡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后,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指出君主权利来自人民,人民有权废黯甚至处死滥用职权的暴君。1660年5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弥尔顿一度入狱,晚年双目失明,仍然口述了三部光辉诗篇:《失乐园》《复乐园》《力十参孙》。

5. 解释性报道

【答案】解释性报道又称新闻分析,是指注重挖掘和运用背景材料以解释新闻事实的原因、影响、发展趋向及深层意义等内容为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的报道。它集中回答新闻事件中的“为什么”,即围绕一个读者有疑问、社会有争论的事件或社会问题,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来揭示事

件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比较稳蔽地表达记者的观点或倾向。解释性报道适用的题材主要包括政党和国家颁布的重要方针、政策及举措、政治、军事、经济等突发重大事件及趋势变化重要的科技成果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6. 党报体制

【答案】党报体制,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媒体作为党的喉舌与党联系人民群众的工具,执行党的宣传工作、遵循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纪律的新闻体制。这一体制起源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中国的党报体制以马克思、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经典论述为理论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原则的产物。这一体制把共产党领导的一切媒体集中控制在各级党委的权力之下,从主要编辑人员的仟命到政治性报道,都由党委作出决定。

7. 群体传播

【答案】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其特点包括:①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 ②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群体意识越强,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越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③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④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开展健康传播的切入点。

8. 核心受众

【答案】核心受众是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的标准所划分的一种受众类型。各个单独的媒体和媒体上设置的栏目,都有着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个性风格,这些内容和风格是针对并满足某些相对比较固定、明确的传播对象,这部分受众就是媒体和媒体特定栏目的核心受众。核心受众是媒体需要稳定和竭力争取的最重要的对象,也是媒体的生命线。媒体的内容选择、栏目设置、风格定位等都较多地以核心受众需求为考虑的出发点,进行筹划、设计和编排。所以,新闻媒介各自的传播内容和风格特色的确立,争取了各自的核心受众,而核心受众的兴趣爱好、信息欲求反过来又在不断强化着媒体自身的传播个性。核心受众的确立,在目前受众群体分化与多元的大潮面前,对于新闻媒介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9. 新闻失实

【答案】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事实不准确和不真实,或将带有偏见的解释编入新闻报道之中。以实际情况看,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因果不符。就其性质来说,新闻失实可分为故意性失实和非故意性失实。非故意性失实是指在采写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这种失实多半是由于作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原始材料失实造成的; 有的采访不

深入,以讹传讹,造成失实; 也有编辑把关不慎,核对不严造成的。故意性失实是指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

10.横三民

【答案】“横三民”报是民国初年创办的《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和《民权报》的总称。《中华民报》创刊于1912年,是“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是同盟会系统报纸中反袁态度最坚决的一家。《民国新闻》也是1912年创办的一份“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民权报》是上海自由党创办的一份报纸,由戴季陶、何海鸣主编。该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了很多激进主义的口号。

二、论述题

11.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同时也是我国新闻业改革与创新30周年的历史时刻,请根据你所感知、感触、感动的关于新闻界改革与创新中的大小案例或举措(一个或几个),结合你所学习的新闻学相关理论,谈谈你对新闻业改革发展30年的感想及其发展的展望。题目自拟,字数在2000字左右。

【答案】新闻改革30年:三次学术讨论引发三次思想解放

在新闻改革30年中,中国新闻界有过三次学术大讨论。这三次大讨论并非由领导机构有意识地组织,而是自发的,是在新闻改革的探索中、在新闻的实践中因遇到难以逾越的思想障碍而必然产生的。三次大讨论,都是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一系列的创新理论,从而带来观念的革新,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新闻改革高潮迭起。

第一次大讨论: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促进新闻媒体功能的多元。20世纪整个80年代,新闻界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大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新闻与宣传关系的讨论是中西不同理念的一次碰撞。这场争论延续了10年之久,逐步在学界和业界取得共识:不同媒体虽然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就整体而言,新闻媒体是以向社会传播信息作为其生存依据的,传播信息是新闻媒体的第一功能。

第二次大讨论:新闻是否具有商品性? 这是新闻业走向市场的前奏。这次大讨论中,新闻的商品性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的概念:“报纸的商品性”和“新闻的商品性”。针对新闻商品性的主要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意见认为,新闻具有商品性,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另一种意见认为,新闻没有商品性,新闻不是商品,记者不是商人。与理论上对新闻业属性探讨并行不悖的,是实践中中国传媒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迈出的市场化步伐,即传媒的大众化道路。报纸的大众化之路经历了周末报、晚报、都市报的三次热浪,在竟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第三次大讨论:以公共利益至上为核心的新闻专业主义。这场讨论与前两次讨论相比,并没有太激烈的意见争锋。国内“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有着中国特有的背景和条件,其研究主要围绕客观性要求与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仟、职业道德两方面展开。第三次大讨论的热潮还在继续。

三次大讨论,引发了学界业界对新闻媒体功能、性质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第一次讨论促进了我国新闻事业由“宣传本位,,转为“新闻本位”,传媒功能由单一走向多样化; 第二次讨论确立了我国新闻事业“上层建筑、信息产业”双重属性,外化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管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