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9新闻史论之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常识》
【答案】《常识》是指北美独立战争时期负有盛名的宣传鼓动家托马斯·潘恩的一本小册子,推动了北美独立的革命风暴。《常识》告诉北美殖民地人民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北美应该独立于英国之外。潘恩在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英国属于欧洲,北美,属于它自己。他从各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历史、经济、宗教、政治甚至地理—“上帝在英国和北美之间设置这么远的距离,也有力地而且顺理成章地证明,英国对北美行使权力这点决不是上苍的意图。”他以铿锵有力的言辞反驳那些向英国妥协的言论。
2. 社会责任理论
【答案】社会责任理论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为流行的新闻传播理论,它来源于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但又超出、发展了自由主义理论,故有人将其称为新自由主义理论。它强调自由须以责任为前提,新闻媒介在享有自由权利时,要克尽对于社会、公众的义务和责任。政府不仅要允许自由,而且还要促进自由。这一观点,实际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传播的理论基础。
3. 有偿新闻
【答案】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其实质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进行权利和金钱的非法交易。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领域的反映,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它的存在和蔓延,是新闻行业的耻辱。有偿新闻是任何意识形态,任何社会制度的新闻从业人员都不耻的行为。无论东方、西方,有偿新闻都是新闻职业道德所明令禁止的。
4. 时务体
【答案】时务体是指中国近代史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报刊政治家在写作中形成的一种报章文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这种新文体的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5. 《向导》周报
【答案】((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
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遴志、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向导》周报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周报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6. 横三民
【答案】“横三民”报是民国初年创办的《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和《民权报》的总称。《中华民报》创刊于1912年,是“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是同盟会系统报纸中反袁态度最坚决的一家。《民国新闻》也是1912年创办的一份“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民权报》是上海自由党创办的一份报纸,由戴季陶、何海鸣主编。该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了很多激进主义的口号。
7. 使用与满足
【答案】这是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它与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理论的国完全不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包括解闷消愁、人际关系、确认自我和监视环境。
8. 法制现代化
【答案】法制现代化意味着从人治到法治的过渡,从传统法制到现代法制的过渡。其内涵为:以非人格化的权威否定人格化的权威,要求法律规则的明确性、连续性和法律体系的完备相统一,讲求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力的有机平衡。
9. 新闻法规
【答案】新闻法规是国家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规则。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法律形式对新闻传播活动加以规范。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①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洲多数国家都采取此方式; ②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使用; ③有些国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专用的法律条款中,在日本、新加坡、印度、中国等国家被采用。
10.两级传播
【答案】两级传播是指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舆论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舆论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两级传播过程。两级传播理论是最早经学术研究而产生的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它
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枪弹论”的想象,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如传播的社群影响及人际环境、多级传播、有限效果、创新与扩散等。
二、论述题
11.1942年解放日报的《致读者》和1956年《人民日报》的《致读者》的发表背景,主要内容及异同。
【答案】(1)1942年《解放日报》的《致读者》发表的背景①自1942年春天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次整风运动,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多年来在党内发生的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及其流毒,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
②根据党的整风精神,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整风精神来检查报纸的党八股现象。《通知》发出后,从《解放日报》到各新闻单位、从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掀起了整风和检查“党八股”的热潮。
③《解放日报》在改版前,仅以版面编排而言,就可见其受党八股和王明教条主义错误路线影响很深,严重脱离了解放区的斗争实际和党的中心工作实际,急需进行改版。
(2)1942年《解放日报》的《致读者》的主要内容
①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这一天,《解放日报》发表了改版社论《致读者》。社论首先论述了党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及组织性原则。接着检查了该报创刊10个月来存在的问题:“我们以最大的篇幅供给了国际新闻,而对于全国人民和各抗日根据地的生活、奋斗,缺乏系统的记载; 我们孤立登载着中央的决议指示,领导同志的论文,而没有加以发挥和阐明,对于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形、经验检讨则毫无反映; 我们以巨大的篇幅登载枯燥乏味的论文和译文,而不能以生动活泼通俗易解的文字解释迫切的问题. 对于敌对思想缺乏应有的批评。; 对于边区中所进行的各种巨大的群众运动. 我们至多只记载了一些论断,而没有能够全面地反映,更谈不上推动与倡导。”
②社论并指出《解放日报》的工作要“有一个彻底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的环节,就是要使我们整个篇幅贯彻党的路线,反映群众情况,加强思想斗争,帮助全党工作的改进。这样来贯彻我们报纸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
(3)19s6年《人民日报》的《致读者》的发表背景
①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s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但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②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新中国成立后,报纸没能及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新情况提出的新要求显得束手无策。
③对苏联的经验与做法照抄照搬。由于盲口学习《真理报》,报纸脱离本国实际和群众的生活,枯燥机械,可读性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