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52土地资源管理之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冲刺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弹性理论
【答案】弹性理论是指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导致规划主体和规划客体在时间、空间乃至上层建筑层面上的弹性变化。弹性理论建立在不确定性思想和非理性思想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规划的弹性是一种动态的思想,面对规划中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各种非理性行为,这种动态思想使规划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变化。规划的弹性强调规划各方选择的多样性,包括规划工作者与参与者、规划的目标、规划的技术方法等。
2. 城镇人口
【答案】城镇人口是指居住于城市、集镇的人口,主要依据人群的居住地和所从事的产业进行归类。“城镇人口”的特点所从事的产业为非农业生产性产业(自然经济)为主的人群及其家庭; 一般认为城镇人口占有率的高低反应出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或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包括建成区内实际居住人口之和,由三部分构成:非农业人口、城区内的从事非农产业的农业人口,以及暂住期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3. 日本土地利用规划
【答案】日本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五部分:制定国土利用计划; 制定土地利用基本计划:管制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的限制; 全国土地交易申报劝告制度; 关于闲置土地的措施等。日本的土地利用计划体系包括国土综合开发计划、国土利用计划、土地利用基本计划和部门土地利用计划几大类。
二、简答题
4. 水库坝址的选择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答案】水库坝址的选择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库址地形
库址要“肚大口小底平”。肚大是指库区内地形宽广,可以多蓄水,效益犬,口小是指建坝最短,工程量最小,省工省料。
(2)库址水源
坝址以上要有足够的集水面积,使水库能拦蓄所需要的水量,对库区的泥沙情况也应进行调查,以估计水库的淤积。溢洪道最好修在河道一侧基础岩石较坚实的马鞍形的山坳上,输水洞应
选在基础较好,洞线较短的完整岩石部位上,总之,要注意既经济又安全。
(3)地质条件
坝址的地质条件要好。坝基和两岸边坡如有较完整的岩石或渗水性小的坚实地层,都应进行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以免基础不稳固而漏水或下沉,影响坝体安全。
(4)淹没区
库区的淹没区要小。尽量避免大片的耕地、工厂、古迹、有交通干线和重要的下矿地点,避免大规模地移民。此外,水库的泄洪路线应避开人口稠密的地区、城市重要工矿及交通干线,保证水库下游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建筑材料
坝址处要有足够适用的建筑材料,中小型水库一般以土坝为主,应根据规划中的坝型、坝高、估算的材料量或合乎质量要求的足够的土料、砂石料,应尽量选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并注意施工时的运输是否方便。
5. 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筹措主要有哪些渠道?
【答案】(1)与土地有关的各种税费
①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是指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征用土地时,向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县、市人民政府收取的平均土地纯收益。
②耕地开垦费。我国《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均明确规定: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开垦与所占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或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③耕地占用税。凡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非农建设的单位和个人都要按其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缴纳耕地占用税,实行定额税率,财政部对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核定了每平方米的平均税额,大体上是从2.5~9.0元/平方米不等。
④土地复垦费。土地复垦费是指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没有条件复垦或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规定缴纳的费用,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后的土地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复垦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
⑤城镇土地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是指土地使用者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或新征的耕地和非耕地应该依照法律规定缴纳的土地使用税。
(2)社会资金及银行信贷资金
相关行业的产业化实践表明,产业化能够提高运作效率和系统资源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利用程度,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土地开发整理也可以发展成为农业相关产业群体之一。因此,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必然要求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供给在立足于“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基础上,也需要在投资主体多元化条件下实现“投资一收益一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这样可以以股份制、合作制以及股份合作制等形式
广泛地筹集社会资金,并且促使“整理业”和银行业交流与合作,将以前银行业与广泛松散的农户个体之间较弱的联系,通过“整理业”的组织优势而得以强化,为银行信贷资金更有效地支持我国农业发展开辟新的领域。
(3)农业性资金来源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农业性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是用于土地方面。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其开发扶持范围主要是土地资源的开发治理、多种经营和科技现代化示范项目等。原则上财政资金的70%用于土地治理项目,30%用于多种经营项目。
6. 城镇用地选择与评定应从哪几个条件入手? 城镇用地评价的结果怎样?
【答案】(1)城镇用地选择与评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一面入手:
①自然环境条件评价
城镇用地自然环境条件评价主要是从气候、水文、地形等条件来说。
a. 气候条件:影响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气象要素有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像等方面。 b. 水文条件:主要指江河湖泊等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c. 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及土质的建筑力学性质,是确定建筑承载力的依据。
d. 地震资料:一般六级地震以下地区,建筑物不受破坏影响; 在七级以上地震区,须考虑防震工程措施; 九级以上地震区不宜拓为城镇用地。
e. 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指冲沟,喀斯特现象(溶洞)、滑坍、沼泽、石洪、沙丘及矿区采空区等。地段须事先采取必要治理措施并经详细论证,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作为城镇用地。
f. 地形条件:从城市建设要求考虑,地形起伏在5%左右对各项工程设施不产生很大影响,当地面坡度在6%~8%时尚可较好地对街道定线,而当地面坡度在8%~12%(4.5度~7度)时,小宜作为城镇用地。从排水要求考虑,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5%。
②社会经济条件评价
城镇用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从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对外交通运输条件、水资源条件、能源条件来谈。
a. 工业基础。包括主要资源,综合原料、燃料基地的规模,交通运输,给排水,工业协作等条件,工业布局特点是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
b. 农业基础。农业是向城镇提供商品粮、劳动力、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的基地,又是工业的市场,因而农业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
c. 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包括铁路、公路、航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也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城镇规划必须详细研究周围地区交通条件及解决对外交通问题的相应办法。
d. 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已日益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城镇发展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水资源保证。水资源间题应当在总体规划阶段用系统工程方法统筹解决,给予保证。
e. 能源条件。主要指电能的保证条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